【正史嘉言】以史为鉴:迷途知返 居安思危

【正史嘉言】以史为鉴:迷途知返 居安思危

【明慧之窗记者颜朴芳综合编辑】《二十四史》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为重要的载体之一,包含了四千多年的历史,历时十九个世纪。阅读《二十四史》名句能使人知晓道理,其思想内涵在当今都有极大助益。

机不可失!一起来看以下四则摘录。

过而不改,是谓过矣。

【译文】指有过错却不加以改正,这才是真正的过错。意指劝导人改过。

春秋时期,齐国君主齐景公登牛山游玩,向北眺望他的国都临淄(音资, zī )城而流著泪说:「真美啊,我的国都!草木浓密茂盛,无奈我一天天衰老,终将死去,这可怎么办?假如自古以来人都不死,那该多好啊!」

跟在他身边的臣子史孔和梁丘,听了也流著泪说:「我们依靠您的赏赐,可以吃到粗糙的饭菜,可以乘坐简陋的车子,尚且不想死,何况君主您呢?」

晏子独自在旁边笑著。齐景公擦掉眼泪,回头望著晏子问:「我今天游玩,心情悲伤,史孔和梁丘,都很能体贴我的心情而跟著哭泣,你却独自发笑,为甚么呢?」

晏子回答说:「假如贤明的君主都能够长生不死,那么您的先人齐太公、齐桓公,都永远拥有王位,您怎么能够像现在这样即位为君呢?正是因为君主们轮流即位,又轮流退位,才能轮到您呀!现在您即位为君,却想长坐不下、长生不死,这是不仁的表现。我看到不仁的君主您,又看到阿谀奉承甚至跟著流泪的两位臣子,正是我独自发笑的原因。」

齐景公听了晏子的这番话,觉得很有道理,内心十分惭愧,举起酒杯,自罚自饮,然后又对史孔和梁丘两个大臣,各罚两杯。

人都会犯错误,说错话或办错事,「知错能改,善莫大焉。」犯错并不可耻,但一定要愿意面对过错并且改正,才不会重蹈覆辙。有了错误而不知悔改,就真的会铸成难以挽回的大错了。

正如《汉书》中记载:「过而不改,是谓过矣。」
人都会犯错误,说错话或办错事,「知错能改,善莫大焉。」犯错并不可耻,但一定要愿意面对过错并且改正,才不会重蹈覆辙。(pixabay)

迷而知返,得道不远。

【译文】迷途知返,能够醒悟过来往正道上走,离得道的日子就不远了。「迷途知返」比喻犯了错误能够觉察,愿意改正。

清乾隆年间阿桂,历任伊犁将军、兵部尚书、吏部尚书,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兼首席军机大臣。他曾经奉命修筑青龙冈的大坝,他的副将李荣吉认为施工进度太快,应缓慢施工以防止崩塌。阿桂斥责李荣吉阻挠施工,扰乱军民,并且再次下令要加紧施工。

修筑堤坝或围堰时,人们把留在最后的缺口叫「龙口」,因此把大坝封口截流叫「大坝合龙」。到了大坝合龙的那天,文武百官都来向阿桂道贺,只有李荣吉不知去向。

阿桂于是派人去找李荣吉,李荣吉在大坝上向使者拜谢说:「您替我谢谢公相(即对官长的尊称),现在大坝还不稳固,我不敢离开这里去道贺啊!」说完便继续在大坝上督促众人追加土料加固大坝。

这样持续了两天,大坝最终还是崩塌了,阿桂半夜听说坝塌后,立即飞驰赶到坝上,只见李荣吉已经被冲到水里,阿桂急忙下令:「能救他上来的官升二等,兵吏赏千金。」

经过一番救援,李荣吉终于被救了上来,阿桂哭著为其脱去湿衣服,把皇帝赏赐给自己的黑狐礼服给其披上取暖,过了很久,李荣吉才苏醒过来。阿桂诚恳地向他道歉,还向朝廷检举自己的过失,并且推荐李荣吉替代自己的职位。

见阿桂有过失,李荣吉没有人云亦云地去阿谀奉承,而是在忠言劝谏无效的情况下,默默地尽力给予弥补。等到过失显露出来,阿桂诚实不欺,以主将的身分虚心道歉,承认自己的过错,并推举在这方面胜于己的部下来代替自己,这两人的器量令人佩服。

正如《魏书》中记载:「迷而知返,得道不远。」

以铜为镜,可以正衣冠;以古为镜,可以知兴替;以人为镜,可以明得失。

【译文】以铜作镜子,可以端正身上的衣帽;以历史作镜子,可以知道历代的兴衰更替;以人作镜子,可以发现自己的得失对错。

这经典名句记载于后晋刘昫(音许, xǔ)的《旧唐书・魏征列传》,是出自唐太宗李世民之口,悼念敢言忠臣魏征之死。

唐初,大臣魏征能直率向唐太宗提意见,经常在朝廷上直抒己见,甚至上疏数十,直陈皇帝之过。唐太宗也因为能听进与善取各种献议,所以在他统治时期,政治清明、社会安定,唐朝出现了经济繁荣,国力强盛的局面。

魏征病死后,唐太宗痛哭失声,非常悲伤,下令为魏征立碑,亲自撰写碑文并亲笔书写。太宗时常想念魏征,感叹地对群臣说:「夫以铜为镜,可以正衣冠,以史为镜,可以知兴替,以人为镜,可以明得失。魏征没,朕亡一镜矣!」

而出自北宋欧阳修、宋祁、范镇、吕夏卿等合撰的《新唐书・列传第二十二魏征》则记载:「以铜为鉴,可正衣冠;以古为鉴,可知兴替;以人为鉴,可明得失。朕尝保此三鉴,内防己过。今魏征逝,一鉴亡矣。」讲的也是唐太宗李世民与大臣魏征的故事。

中华文明经历几千年,先人们记录了文明中的诸多对错,为后世留下了他们的经验及为人处世之道,让后人有了借鉴及判断能力。这就是以史为鉴的价值!

Free Great Wall Of China Beijing photo and picture
中华文明经历几千年,先人们记录了文明中一切对错,为后世留下了他们的经验及为人处世之道,让后人有了借鉴及判断能力。(pixabay)

能思其所以危,则安矣;能思其所以乱,则治矣;能思其所以亡,则存矣。

【译文】能思考发生危难的原因,才能够保持平安;能思考发生祸乱的原因,才能够保持太平;能思考导致灭亡的原因,才能够保持长存。

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前期,英明能干,重用贤臣,整顿吏治,这时政治清明,社会安定,经济空前繁荣,唐朝进入鼎盛时期,史称「开元盛世」。

诗人杜甫在《忆昔》中写道:「忆昔开元全盛日,小邑犹藏万家室。稻米流脂粟米白,公私仓廪俱丰实。」大意是,想当年开元盛世时,小城市就有万家人口。农业丰收,粮食储备充足,储藏米谷的仓库也装的满满的。

然而这也导致了唐玄宗晚年的自大和骄狂,越来越爱听阿谀逢迎之词,贪图享乐,宠信并重用奸臣;朝廷也安于现状,沉浸在天朝上国的氛围之中,终于导致「安史之乱」,盛世辉煌不再。

而这安史之乱,也正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。如此盛世之下,缺乏那种居安思危的警惕性,也丧失大唐王朝开明的纳谏之风,心态不再端正,飘飘然的结果就是危机爆发。

纵观贤才得失与国家安危的历史,不管任何时局,只要以才自恃、缺德妄行、亲小人而远贤人,等待他们的只会是自取灭亡,因为无德乃人之大患。

以史为鉴,以人为鉴,只有注重修身,居安思危,明辨是非,择善而从,才能政通民和、为民造福,为后世称颂。

正如《新唐书》中记载:「能思其所以危,则安矣;能思其所以乱,则治矣;能思其所以亡,则存矣。」
以史为鉴,以人为鉴,只有注重修身,居安思危,明辨是非,择善而从,才能政通民和、为民造福,为后世称颂。(清・沈宗骞《竹林听泉图》,公有领域)


【关联文章】
《二十四史》劝善名句

【延伸阅读】
【以史为鉴】圣王明君虚心纳谏 闻过则喜

【延伸阅读专辑】
独酌花间酒 沉醉李白诗境中
古代诗人修炼故事
德行典范
儿童教育
颜氏家训

明慧网原文:
https://big5.minghui.org/mh/articles/2016/7/13/《二十四史》中的劝善名句数则-5--331054.html
https://big5.minghui.org/mh/articles/2016/7/14/《二十四史》中的劝善名句数则-6--331055.html
【传统文化】古代君臣的风范https://big5.minghui.org/mh/articles/2005/10/13/112012.html
【传统文化】见错弥补 知错勇改https://big5.minghui.org/mh/articles/2006/11/13/141947.html
【神传文化】得贤则安 失贤则乱https://big5.minghui.org/mh/articles/2007/9/10/162409.html

(本文主图来源:明慧之窗)

世局纷乱、灾异频仍、真假难辨⋯⋯
寻觅中,访问明慧之窗,让光明与智慧注入心田。

感谢您支持明慧之窗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