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正史嘉言】欲不可纵:清心寡欲 防患未然

【正史嘉言】欲不可纵:清心寡欲 防患未然

【明慧之窗记者颜朴芳综合编辑】当今人们很看重及时行乐和所谓当下的幸福。而追求一时的快乐,甚至感官的刺激,往往留下的却是长久的内心空虚,还有生活中各种各样无时不在的痛苦与不幸,如:身体上的病痛,经济上的匮乏,人际关系的苦恼,精神上的痛苦,欲望的无法满足等等。

《二十四史》中收录了许多古人智慧地面对物欲诱惑,气量宽宏,防患于未然,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学习。一起来看以下四则摘录。

养心莫善于寡欲。

【译文】修养内心的好办法是减少欲望。

清朝的康熙皇帝,他贵为一国之尊,权力至高无上,但生活简朴无华,绝不铺张奢靡,给百姓留下了丰盈的福祉,为官吏树立了崇高的榜样。作为一个皇帝,他每天的饮食却很简单,他说:「朕每日进膳二次,此外不食别物。烟酒及槟榔等物,皆属不用。」

中国历代帝王们都想长生不老,千方百计、四面八方地寻找健康长寿、永生不死的药物和妙方,但康熙并不如此。康熙四十年南巡时,有人进献《炼丹养生秘书》,他对献书者痛加斥责,拒不翻阅,掷还其书。

他说:「人有生必有死。如朱子之言,天地循环之理,如昼如夜。」康熙反对神化自己,要过常人的生活,拒绝特殊的享受。他从来不吃补药,也不要人给他按摩,认为保持健康,「惟饮食有节,起居有常,如是而已。」

当他在六十岁时,嘴上添了几根白胡须。有人劝他服用「乌须药」,他笑著拒绝,说:「自古以来,有几个白须皇帝?朕如能须发皓然,岂不为万世之美谈乎!」旷达中包含著幽默。

康熙帝在位六十一年,他所常住的畅春园,「茅屋涂茨(音疵, cí,即用芦苇、茅草盖的房子),略无修饰。」确实较为简陋。他睡的寝宫又如何呢?法国耶稣会教士张诚(他与康熙有过接触)在他的日记中记述:「宣诏我们进入他(指康熙)平日宴息的寝宫,那里既不富丽,也不堂皇。我们在那里见到的一切陈设,都很朴素。」

有云:「康熙盛世,国富家足;处处欢歌,万民享福。缘自圣主,节约简朴。百代流芳,美德永驻!」

正是做到了《明史》所云:「养心莫善于寡欲。」

康熙反对神化自己,生活简朴无华,拒绝特殊的享受。给百姓留下了丰盈的福祉,为官吏树立了崇高的榜样。(《康熙帝读书像》,公有领域)

欲不可纵,渐不可长。

【译文】不能听任放纵欲望而成为无尽的贪婪,刚露头的不好事物不能容许其发展滋长。

《韩非子・喻老》中有个故事。子夏和曾子都是孔子的学生,有一天,两个人在街上碰见。曾子上下打量著子夏,问:「你一向疾病缠身,骨瘦嶙峋,怎么最近胖了,精神状态也好啦?」子夏得意地说:「我最近打了一个胜仗,心情愉快,所以发胖了。」

「此话怎讲?」曾子不解地问。

「我在书房里读书,当读了尧禹汤的道德仁义后,十分赞赏和羡慕,总是想做一个信守善道的人;可是走到街上看见世俗的荣华富贵,禁不起物欲的引诱,往往又想做一个待价而沽的哲人。这两种念头,日夜在我脑子里打架,一时也得不到平息。所以,我以前茶饭不思,人也瘦了,落了一身病。」

「那现在谁战胜了?」曾子问。

「先人的仁义道德战胜了。所以你看,我就发福了!」子夏摸著自己的双下巴说。

子夏因为道义战胜富贵欲念,心情安定,所以胖了起来。后遂用「子夏肥」、「得道肥」来比喻道义制胜,心安理得。

其实,从古至今很多先贤圣人都能够认识到,人的私欲是一种物质,而且是一种非常不好的物质,它是导致人体疾病的最大因素。人越追求的时候,这种物质在体内积存得越多,人也就越容易得病。

一个人如果能够战胜自己的各种私心杂念,看淡世俗的荣华富贵,不受物欲的诱惑,在各种利益面前能够做到随其自然。那么他就是顺应了宇宙规律,他的物质身体也随之而升华、而改变,达到无病或很少得病的状态。所以一个高尚的人不是没有欲望,而是懂得节制和掌控自己的欲望。

正如《明史》所云:「欲不可纵,渐不可长。」

见微而知清浊。

【译文】看到一些迹象就能知道人或事的优劣、善恶、高下等。

季札是吴王寿梦的第四子,他的封地在延陵,人们特别尊重他,称他为延陵季子。由于季札自幼聪明贤能,于是他的父王寿梦为了吴国的后世利益考虑,想把王位直接传给季札,他的三个哥哥也意见一致,准备让季札做吴国的第二十任国君。

但季札却不同意,他认为他若那么做是不仁的,坚决不接大位,寿梦没办法只好传位给长子诸樊。诸樊以为季札可能因为自己非长子不好接大位,所以在父亲的丧事办好后,就秉承父王遗愿,要让位给季札。季札认为这样做很不义,坚决推辞。

可是季札名声太好了,吴国的老百姓也拥护他,坚决要拥立他当国君,季札还是不接受,于是离开吴都,前往延陵躬耕种田去了。

司马迁在《史记・吴太伯世家》中说:「延陵季子之仁心,慕义无穷,见微而知清浊。呜呼,又何其闳览博物君子也!」意思是说,季札真是仁义啊,我对他的敬仰真如长江大河绵绵不绝啊。他能够通过一个微小的现象推断出一个大道理,这是多么博学笃志,气量宽宏的一位君子啊。

正如《史记》中记载:「见微而知清浊。」

季札是吴王寿梦的第四子,因为仁义,拒当国君。(公有领域)

明者远见于未萌,而知者避危于无形。

【译文】明白的人在事故发生前就有了预见,有智慧的人在危险还没有形成的时候就避开了。

据《资治通鉴》记载,有一次,唐太宗驾临翠微殿,问侍臣:「自古以来的帝王虽然能够平定中原,但不能让戎、狄这些民族臣服。朕的才能不及古代的帝王,而成就却比他们大,我自己不说其中原因,你们诸位请直率地说说。」群臣都说:「陛下的功德如天地,难以一语言明。」

唐太宗说:「不是这样。朕之所以能达到这番成就,只是因为以下五点缘由。

自古以来的帝王大多妒嫉能力胜过自己的人,朕见到他人的优点,就好像看见自己的优点一样;

人的行为能力没有十全十美的,朕待人常常弃其短,取其长;

君主们见到贤才往往恨不得要放在自己的怀中,摒弃无能之辈则恨不得将其推入深渊,朕见到贤才则尊敬他,见到无能者则怜悯他,这样贤才和无能者都各得其所;

君主们大多不喜欢正直直言之人,对他们或者暗中加害或者公开惩罚,没有一个朝代不是这样,朕自即位以来,正直之士满朝比肩接踵,没有一人因此受到过责罚;

自古以来帝王都以中原为贵,轻贱夷、狄族,但只有朕对他们都一视同仁,所以他们都像依靠父母那样依靠我。」

其实,灾祸大多隐藏在不易发现的地方,而突发在人的忽略之处。唐太宗能知晓此理,所以平时不仅虚心纳谏,而且勇于求谏,真正做到了闻过则喜。

他包容了魏征等人的犯颜直谏,宣扬别人的善言,目光高远,集聚全天下人的智慧,成就了「贞观之治」的盛世和盛唐文化的繁荣。

唐太宗就是这样的智者,明白如何摆脱危险,避危于无形,防患于未然。

正如《史记・司马相如列传》所云:「明者远见于未萌,而知者避危于无形。祸因多藏于隐微,而发于人之所忽。」

【关联文章】
《二十四史》劝善名句

【延伸阅读专辑】
古代诗人修炼故事
道德传家
独酌花间酒 沉醉李白诗境中
以史为鉴

明慧网原文:
https://big5.minghui.org/mh/articles/2016/7/10/《二十四史》中的劝善名句数则-2--331051.html
https://big5.minghui.org/mh/articles/2016/7/12/《二十四史》中的劝善名句数则-4--331053.html
https://big5.minghui.org/mh/articles/2016/7/16/《二十四史》中的劝善名句数则-8--331057.html
【神传文化】康熙简朴 百代流芳(图)https://big5.minghui.org/mh/articles/2007/4/19/152630.html
历史故事:子夏胖了http://www.minghui-school.tw/school/article/2007/1/7/61490.html
https://big5.minghui.org/mh/articles/2021/8/21/为甚么要学习礼(2)-429672.html
【神传文化】唐太宗「五事」治天下https://big5.minghui.org/mh/articles/2007/5/15/154531.html

(本文主图来源:明慧之窗)

世局纷乱、灾异频仍、真假难辨⋯⋯
寻觅中,访问明慧之窗,让光明与智慧注入心田。

感谢您支持明慧之窗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