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读古诗品人生】答钟弱翁、答人

【读古诗品人生】答钟弱翁、答人

【明慧之窗记者心笃综合编辑】古诗词是中国文学的经典形态,是中国文化的感性表达。读古诗词能怀古论今、藉慰自己,彷佛穿越回遥远的年代,探索到不同年代的思想、生活。让我们与古诗词的美好重新相遇,一起来体会诗中的人生百味吧。

生活在红尘浊世中,很难做到时时刻刻保持著淡泊平和的心态。有的人太执著世间名利,以致本性无法清醒;然而,有的人似乎天生就有一种超凡脱俗的心灵。我们来欣赏以下两首答覆人问话的诗作,也可对比出背后相关人物的这两种心境差异。

《答钟弱翁》

草铺横野六七里,
笛弄晚风三四声。
归来饱饭黄昏后,
不脱蓑衣卧月明。

【语译】绿草铺遍了原野六七里,晚风中吹笛三四声。回来吃饱饭已经黄昏后了,没脱下蓑衣就倒卧在明月下休息(或看天空中的明月)。

【作者】牧童,生平不详。标题中提到的钟弱翁,名傅,弱翁是他的字,北宋人,官至龙图阁直学士。以此可推断这位牧童应该也是宋代人。

【品读】牧童在辽阔的原野中放牛,傍晚归来随口吹著疏落的笛音。吃过晚饭洒脱自在地倒卧在月光下,身上还穿著蓑衣呢。原野、绿草、笛声、牧童、蓑衣和明月,整首诗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,使读者的心灵感到安宁、清幽平静。

首句「草铺横野六七里」,辽阔的草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四处都是。「铺」字表现出草原的茂盛和给人平缓舒服的感觉。

第二句「笛弄晚风三四声」,晚风中牧笛声声。「弄」字传达了风中笛声时断时续的悠扬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。

第三句「归来饱饭黄昏后」,描写牧童放牧归来,吃饱饭已经是晚霞时分了。

末句「不脱蓑衣卧月明」,刻划牧童以地为床、以天为帐、饥来即食、困来即眠的无牵无挂。

这首诗的诗题是答覆钟弱翁的问话,有个挺有意思的神仙故事。

明 顾绣《八仙庆寿挂屏 吕洞宾 轴》。(台北故宫博物院).jpg

据《西清诗话》记载,钟弱翁统帅平凉时,有位道士前来拜访,这位道士气度不凡,态度从容,跟牧童牵著黄牛而来。钟弱翁感到很奇特,指著牧童说:「道人能以此赋诗吗?」

道士笑著说这个小孩就能作诗了,钟弱翁不信。牧童应道士之请,马上挥笔写下了这首诗。离去后,人们看见道士挑著两大瓮,高歌出城,于是评断说:「瓮乃两口,岂洞宾耶?」意思是两瓮有两口,两口为吕,难道是吕洞宾吗?

八仙中的吕洞宾为唐朝人。《宋朝国史》记载:「关中逸人吕洞宾,年百余岁,而状貌如婴儿,世传有剑术。」一百多岁的吕洞宾,面貌却如婴儿般细嫩,可见已经是神仙了。

那如何才能得道成仙呢?吕洞宾《自传》中写道:「一断烦恼,二断贪嗔,三断色欲,是吾之剑也。」提出了修炼应当从消除七情六欲著手。或许,谁能慧剑斩情欲,使自己不起妄想欲念,成仙之路就不远了吧!

吕洞宾飞升成仙后屡次出现在民间,点化警醒世人,相传这首诗就是为点化迷失在名利中的钟弱翁。钟弱翁虚报边功而被贬谪,于是吕洞宾令牧童写下此诗,希望诗中淡泊名利、心无牵挂的牧童心境,能让钟弱翁醒悟,舍弃名利的束缚,获得心灵的自由。

元代道士苗善时对这首仙诗也写了一首诗相唱和:「师父牧童已显名,长歌两口振希声。弱翁追索空惆怅,只为缘轻性不明。」钟弱翁执著世间名利,本性无法清醒,也只能空叹仙缘太薄了。

草铺横野六七里,笛弄晚风三四声。(明慧网)

《答人》

偶来松树下,高枕石头眠。
山中无历日,寒尽不知年。

【语译】偶然来到松树下,找块石头安稳地睡上一觉。因为山中没有日历,只晓得冬去春来,却不知道现在是何年何月。

【作者】太上隐者,唐代的隐士,隐居于终南山,自称太上隐者,生平不详。

【品读】这首诗的诗题「答人」,即答覆人家问话的意思。据《古今诗话》记载:「太上隐者,人莫知其本末,好事者从问其姓名,不答,留诗一绝云。」可以想见,当人们在山中遇到这位隐者时,一定会问些是何方人氏?为何到此?高寿若干等问题。

于是作者以诗句来回答,并署名太上隐者,告诉他们他是一位年纪很大的隐者,会到这个地方,完全是一种偶然,想要休息了,就随意找块石头躺下。至于年龄有多大?隐者的回答很幽默,他说因为山中没有计算时间的历书,虽然晓得冬去春来,但是不知道现在是何年何月,也就无可奉告。

这与其说是「答人」,毋宁说是传神的无题目诗作,呈现一种无意作诗、随缘答问的无心与自然。松树、石头、山中、寒尽等,整首诗呈现一片大自然开阔辽远、清凉安宁之貌,以及隐者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旷达境界。

第一、二句「偶来松树下,高枕石头眠」。「偶来」是一种随性的逍遥,无心的邂逅,行踪显得非常自由无羁;「松树」点出了山间优美的景致、与参天地而苍劲长寿的意象,正与隐者相合;「高枕」呈现一份安之若素的自在,心中坦荡、无忧无虞的样貌。偶然来到松树下,枕著树下石头就悠哉酣眠起来,真是洒脱到家了。

「眠」字有两重意义,一是指身体的睡眠,二是蕴含了「息虑」与「无念」。试想世俗中人,烦恼牵挂不断,经常睡不安稳,还要靠医药帮助;道家隐士心无挂碍,高枕而眠,何等恬淡无忧!

第三、四句「山中无历日,寒尽不知年」。表现出一种超然的洒脱,跳出人间的羁绊,连人世间纪年月日的习惯与执著、挂碍,也一并放下,只依著自然寒暑气候变化来度日;与天地一体,融入时间的长流中。真有庄子「弃知去己」的自然无为境界!

诗作答覆的话虽然平淡无奇,却一语双关,告诉人们要想过像他那样的生活,就要行为自在,心中无惧,不受尘俗干扰,那么瞬间也是永恒,年月日也就不具任何意义了。写出高人隐士的无心自在与忘怀世事的高致洒落,呈现道家行者无为无心、纯任自然、逍遥安乐的超脱精神。

读了这首诗之后,会不会让你想到作者「太上隐者」就是一位修道有成的神仙,不然怎么会写出这样不带人间烟火的诗句来呢?

偶来松树下,高枕石头眠。(明慧网)

【关联文章】
读古诗品人生

明慧网原文:
【读古诗品人生】答钟弱翁 https://zhoubao.minghui.org/mh/haizb/065/A05/index.html
https://zhoubao.minghui.org/mh/haizb/042/A05/1716/【读古诗品人生】答人.html

(本文图片说明:《宋人牧牛图 轴》局部,台北故宫博物院)

世局纷乱、灾异频仍、真假难辨⋯⋯
寻觅中,访问明慧之窗,让光明与智慧注入心田。

感谢您支持明慧之窗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