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读古诗品人生】秋兴、秦州杂诗

【读古诗品人生】秋兴、秦州杂诗

【明慧之窗记者心笃综合编辑】古云「诗言志」,诗人以作诗表达其志向、理想和抱负等,古诗是中国文学的经典表现,寥寥数语就能传达深远的意境。

以下是两首杜甫的诗作。杜甫一生中经历了唐朝由盛至衰的过程,他的诗歌真实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时代风貌,是当时社会现状的一面镜子,故又有「诗史」之称。

《秋兴》

玉露凋伤枫树林,巫山巫峡气萧森。
江间波浪兼天涌,塞上风云接地阴。
丛菊两开他日泪,孤舟一系故园心。
寒衣处处催刀尺,白帝城高急暮砧。

【作者】杜甫,字子美,唐代杰出诗人,被后人称为「诗圣」。他一生忧国忧民,以其自觉和深沉的社会意识创作诗歌,《新唐书》记载,其诗「浑涵汪茫,千汇万状」。

杜甫生于盛世末期,他认为历史上的尧舜之治和唐朝的贞观之治,倡导实行仁政和教化,是当代和后世效法的德治典范。爱民悯生、渴望四海升平的杜甫,悲伤于国家衰败、民无宁日,虽老且病但心系故国,一心为民的赤诚始终没有改变。

其诗最引人瞩目的是,他在自己最艰难困苦时,仍关怀周围苦难的人们,诗中常能见到他的仁爱精神,甚至困境中互相救助的善念。因此深受后代世人敬仰,「诗圣」的称号有文学和文化双重涵义。

杜甫画像。(公有领域)

【品读】《秋兴》,遇秋而遣兴生情之意,是杜甫晚年为逃避战乱而寄居夔(音葵,kuí)州时的代表作品。

唐代宗大历元年(公元七六六年),为逃避战乱,五十五岁的杜甫带著家人来到夔州(四川重庆奉节)。当秋天来临时,秋日景象让历尽沧桑的杜甫倍觉凄凉,有感而发写下了著名的《秋兴》八首,时代的苦难、心系家国的忠诚皆包含其中,也是杜甫一生心力的总结。这首诗是其中第一首。

「玉露凋伤枫树林,巫山巫峡气萧森。」秋露使枫树林的枝叶凋零,巫山、巫峡的寒气凄冷阴森。

当时蜀(四川)中军阀连年混战,吐蕃侵扰蜀地。晚年多病的杜甫流落至荒僻山城,眼见枫叶凋零,巫山峡谷萧瑟凄寒,更感到寂寞悲哀。

「江间波浪兼天涌,塞上风云接地阴。」长江流经巫峡时波浪滔天,边塞风起云涌,阴沉之气连接地面。

杜甫写景映衬心情,恰如波澜壮阔又动荡不安。

「丛菊两开他日泪,孤舟一系故园心。」丛生的菊花二度开放,我不禁如往日般流下眼泪,孤独的船只系在岸上,有如我心系家园的心情。

离开成都后,杜甫因病暂居云安,次年病情转好来到夔州,这两年看到秋菊开了两次,故云「两开」;却还未能出峡,忍不住再度对菊掉泪,那是思乡的眼泪,也是忧国忧民的眼泪。「开」字双关,意谓著菊花开、言泪眼开。系于岸边的孤舟就有如自己一心为国、心系长安的忠诚。

「寒衣处处催刀尺,白帝城高急暮砧。」各处人家正在赶制冬衣,黄昏时分,高处的白帝城传来急促的捣衣声。

杜甫受兵灾所阻滞留夔州白帝城,看到人们忙著为出征的子弟赶做寒衣,裁衣前先要把衣料捣软,所以白帝山城处处传来急切的捣衣声。安史之乱后民不聊生,与他的仁政思想背道而驰,表达对乱世中的百姓的同情。

中国万里长城上的烽火台。(Pexels)

《秦州杂诗》

凤林戈未息,鱼海路常难。
候火云峰峻,悬军幕井乾。
风连西极动,月过北庭寒。
故老思飞将,何时议筑坛。

【品读】《秦州杂诗》是杜甫因为大饥荒而流亡至秦州(甘肃天水)时的代表作品。

唐肃宗乾元二年(公元七五九年),关中大饥荒,杜甫流亡至秦州,靠挖野菜充饥,二十首《秦州杂诗》就是此时所作,杂记他当时所见和心中感伤。这首诗是其中第十九首。

「凤林戈未息,鱼海路常难。」凤林关的战事还未停息,到鱼海境内的道路因战事经常难以通行。

「凤林」和「鱼海」是当时的地名。杜甫在抵达秦州后发现,由于吐蕃的入侵,秦州一带也「戈未息」、「路常难」,饱受战争摧残。本是为了避难,然而却逃不脱战火的天罗地网,这怎能不叫人哀伤感慨呢?

「候火云烽峻,悬军幕井乾。」燃烧的烽火像山峰一般高,处境艰难的孤军吃乾了井中的水。

凤林关与吐蕃的战事非常激烈,军队又陷入绝境,怎不让人忧心呢?

「风连西极动,月过北庭寒。」北风接连吹著使西北边境动荡不安,寒月映照著北庭都护府形势危急。

唐朝时称西域(今新疆)为「北庭」,设有北庭都护府。杜甫由秦州的局势写到西北的局势。安史之乱爆发后,吐蕃趁势入侵,威胁河西走廊,切断了北庭都护府与中央政府的联系,将帅孤军处在西北吐蕃的控制范围,形势危急。面对局势的动荡不安,杜甫忧心如焚但却无能为力。

「故老思飞将,何时议筑坛。」父老们思念汉朝的飞将军李广,不知何时才能商议决定筑坛拜将。

「飞将」是指西汉名将李广,矫捷善战且箭法精准,匈奴畏惧李广,称他为「飞将军」。筑坛是指任命将帅,典故出自《史记》,汉高祖刘邦筑设坛场,以隆重的仪式拜韩信为大将;此处暗指中唐名将郭子仪,不知其何时才能再被皇帝重用,以解救国家危难,刻画出唐朝军中无良将的状况。

郭子仪。(明慧网)

安史之乱历时八年,自玄宗天宝十四年至代宗宝应二年(公元七五五~七六三年);加上吐蕃、回纥、党项等外敌入侵,烽火连天。安史之乱的第二年,安禄山攻陷长安,肃宗至灵武(在今宁夏)即位,后又迁到离长安更近的凤翔(在今陕西)。

至德二年(公元七五七年),肃宗任命郭子仪为天下兵马副元帅,郭子仪统领各路兵马收复了长安、洛阳。肃宗回到长安,感激涕零地隆重迎接郭子仪,说:「虽吾之家国,实由卿(君对臣的美称)再造。」两年后,肃宗听信宦官鱼朝恩的谗言,免了郭子仪兵权,从此子仪被废置而赋闲长安。

广德元年(公元七六三年),吐蕃进犯,边将的告急文书却被宦官程元振扣下,直到吐蕃逼近长安,代宗才再度启用郭子仪为关内副元帅。当时部队早已离散,招募兵卒却只有二十人,面对吐蕃的二十几万大军,郭子仪请求朝廷支持,又被程元振阻挡。此时吐蕃已渡渭水,代宗离开长安东奔陜州,六军逃散。

郭子仪循秦岭至商州(在今陕西)收散兵数千人,悲泣告知将士应共雪国耻,取回长安,将士皆感激听命。他令兵士白天击鼓张旗,夜间多燃火炬,使吐蕃起疑;又让百姓告知吐蕃:「郭令公(郭子仪)从商州带回大军不知其数,已经到长安了!」且暗中让几百个少年于夜间在长安大街击鼓大喊,吐蕃惊惶得全逃走了。

郭子仪迎接代宗回长安时,代宗羞愧地说:「用卿不早,故及于此。」之后赐郭子仪铁券(免死券),并将其画像高悬于凌烟阁。

这首诗写出杜甫对郭子仪的思念。子仪以仁义得人心,不只将士愿为他效命,敌国回纥也愿为他效力共击吐蕃,甚至宦官鱼朝恩都被他的心胸坦荡所感动。

《新唐书》记载,子仪事上忠诚,对待部下宽恕,赏罚分明。子仪破吐蕃于灵州时,鱼朝恩派人盗其父之墓,朝廷内外怕因此产生兵变。子仪回朝,皇帝安慰他时,子仪痛哭说:「臣统帅军队很久了,却不能禁止士兵残害别人墓地,如今别人挖掘臣父之墓,这是上天在谴责我,并非人祸啊!」

鱼朝恩曾约郭子仪同游他所修建的佛寺,有人告诉子仪,鱼朝恩将不利于他,部下请求随行保护,子仪不肯,只带了十几个家僮前往。朝恩说:「怎么随队车马这么少?」子仪告知所闻,朝恩哭著说:「若非是郭令公这样道德高尚的长者,能不怀疑吗?」

可见高尚的人格确实能感化人啊!

唐代宗永泰元年(西元七六五年),回纥等部率大军入侵,郭子仪奉诏守泾阳,寡不敌众。回纥闻公名欲求见,子仪(图中站立者)除去盔甲,领数十骑直入敌阵,见其大酋,回纥感其忠诚英勇,舍兵下马礼拜。(宋李公麟《免冑图 卷》,台北故宫博物院)

【关联文章】
读古诗品人生

明慧网原文:
https://zhoubao.minghui.org/mh/haizb/072/A05/2996/【读古诗_品人生】秋兴.html
https://zhoubao.minghui.org/mh/haizb/038/A05/1521/【读古诗_品人生】秦州杂诗.html

(本文主图来源:明慧网)

世局纷乱、灾异频仍、真假难辨⋯⋯
寻觅中,访问明慧之窗,让光明与智慧注入心田。

感谢您支持明慧之窗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