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光穿梭 一窥中国古代礼仪

时光穿梭 一窥中国古代礼仪

【明慧之窗记者颜朴芳综合编辑】《淮南子・齐俗训》和《汉书・地理志》中记载,周初大分封之后,姜子牙问周公:「您怎样治理鲁国?」周公道:「尊尊而亲亲。」

尊尊,就是尊敬应尊敬的人;亲亲,即亲爱应亲爱的人,讲的是父慈子孝、兄友弟恭等。这正是周礼的基本要求。周礼相传是周公所著,所以后人称周公「制礼作乐」,后世很多文化都源于《周礼》。

《周礼》内容包括礼义、礼仪、礼俗三个层面。礼义是礼的道德准则;礼仪是具体的礼乐制度,本著忠、孝、信、义等准则推衍而来;礼俗即周人的社会风俗与道德习惯。

学周礼到鲁国

周公之子伯禽在鲁国全力推行周礼,周礼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,上至鲁公,下至卿士,无不循礼而动;后世子孙,亦不遗余力。茫茫神州,千百诸侯不畏风尘仆仆,来鲁国学习周礼,鲁成了礼治的样板。

小国亲鲁,皆因鲁乃周礼所在;外地人至鲁,不去观看礼乐典籍,就不算真正到过鲁国。鲁国成为典型周礼的保存者和实施者,世人称「周礼尽在鲁矣」。

《周礼》中记录了「吉凶军宾嘉」五种礼仪,这五种礼仪中排在首位的是吉礼,吉礼主要讲人对神明的祭祀。《周礼》记载:「邦都之赋,以待祭祀」,意思是,国家所征的税赋,就是用于祭祀,因为这是一个国家的大事。

祭祀是中国神传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敬天地、不忘先祖的重要表现。上到历代的天子,下到家户的老百姓,都会在新年以及重要节日时祭天、祭祖,每到祭祀一定会用到跪拜礼。

一起来认识跪拜礼以及一些古人比较常见的礼节吧。

跪拜礼

即磕头行敬礼。《周礼》中对磕头行礼做了明确的规定,《周礼》谓「九拜」:「一曰稽首,二曰顿首,三曰空首,四曰振动,五曰吉拜,六曰凶拜,七曰奇拜,八曰褒拜,九曰肃拜。」其中稽首、顿首、空首、肃拜,称为「正拜」。

「九拜」是中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,是不同等级、不同身分的社会成员,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。在认识「九拜」之前,我们先说「坐」。

【坐】古代席地而坐,坐时两膝著地,臀部贴于脚跟。古代的坐就是我们今天的跪。每当古人需要向客人致敬时,为了表示尊敬,坐法颇有讲究:「虚坐尽后,食坐尽前。」「尽后」是尽量让身体坐后一点,以表谦恭;「尽前」是尽量把身体往前挪,以免饮食污染坐席而对人不敬。

古代的坐就是我们今天的跪。(宋 李公麟画作 局部,公有领域)

【跪】就是两膝著地,挺直身子,臀不沾脚跟,以示庄重。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「于是相如前进瓿(音剖, pǒu,陶制小瓮),因跪请秦王。」往往由「坐」而「引身而起」,使坐变成了跪,然后俯身向下。逐渐形成了日常生活中的跪拜礼。

接著我们来认识「九拜」中称为「正拜」的四种跪拜礼:

【空首】也叫拜首。「空」的意思就是头并没有真正叩到地面上,而是悬在空中。行礼时,先两手伏地,再把头伏在手上,上身与地面平行。中国人分男左女右,所以男左手在上,女右手在上。

九拜中的凶拜,是丧礼中的拜礼,手势就要反过来。所以平时行礼千万别搞反,否则可就变成丧拜了。

【顿首】俗称叩头。行礼时,头碰地即起。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,故称顿首。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,如官僚间的拜迎、拜送,民间的拜贺、拜望、拜别等,过年时拜父母,婚礼中的拜堂都会用到。

后来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,如丘迟《与陈伯之书》:「迟顿首。陈将军足下无恙,幸甚幸甚……丘迟顿首。」

「九拜」是中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。其中,顿首俗称叩头,用于下对上的敬礼,包括敬拜父母。(公有领域)

【稽首】是一种俯首至地的最敬礼。行礼时,施礼者屈膝跪地,左手按右手(女子相反),拱手于地,头也缓缓向下到地,之后稍作停留。手在膝前,头在手后。

稽首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 ,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,后来,子拜父、拜天地神佛、新婚夫妇拜父母、拜祖拜庙、拜师、拜墓等,也都用此大礼。

【肃拜】两膝齐跪并以手下地,再拱手,同时低下头到手为止,故又称「手拜」,是古代妇女的礼节,也是军人常行的礼。后来在书信来往中,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敬,往往写「谨肃」、「肃上」;妇女行礼也称「端肃」,即源于此。

《论语・雍也》中有「子见南子」的故事。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到了卫国,不得已而会见了当时卫国掌权的卫灵公之夫人南子,两人见面时隔著屏障。孔子虽看不见南子,但能听到对方身上戴著的环佩玉饰,随著她下拜的动作而发出叮叮当当的声响。

渐渐地,后来妇女的行礼方式就演变成了双膝不跪地,可能是古代妇女带繁复的首饰不便跪拜。古代军人身披甲冑不方便跪拜,也是行肃拜礼,也就是手拜到地上、头不下地,或以抱拳礼替代。

拱是古代的一种相见礼,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。(清 画院《十二月月令图九月・轴》局部,台北故宫博物院)

作揖

在《周礼》中对「揖让」之礼也有明确的记载,是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。根据《训蒙法》要求,作揖时身体肃立,两脚稍分开站稳,膝盖不弯曲,低头并身体前倾,眼睛看向鞋尖,以示谦恭之意。男左手在外,女右手在外。

在认识揖让之前,首先说一说「拱」。

【拱】是古代的一种相见礼,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。《论语・微子》中有记载:「子路拱而立。」

行九拜礼、揖礼时,必须拱手,左右手的摆放男女相反。《说文解字注・手部》曰:拱手时,「男之吉拜尚左,女之吉拜尚右。凶拜反是。」

凡拱手,右手在内,左手在外,叫做尚左;左为阳,阳主生,所以吉拜之礼尚左,平常时,稽首、顿首、空首、肃拜、振动诸礼都尚左手。

左手在内,右手在外,叫做尚右;右为阴,阴主杀(即收束或消灭),所以凶拜之礼尚右,居丧期间稽首、顿首、空首诸礼都尚右手。

【揖让】揖让之礼按尊卑分为土揖、时揖和天揖,称为三揖。

【土揖】双手合抱前伸(俯身约30度),行礼时推手微向下。古时天子对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诸侯行此礼,现在多用于长辈对晚辈、上级对下级还礼时。

【时揖】双手合抱前伸(俯身约30度),行礼时从胸前向外平推,手与胸平。古时天子对有亲缘关系的异姓诸侯行此礼,现在多用于平辈的亲朋好友之间。

【天揖】双手合抱前伸(俯身约60度),行礼时双手缓缓高举齐额,略高过眉心。略微上举。古时天子对同姓诸侯行此礼,现在多用于正式礼仪场合,如祭礼、冠礼,以及对同族中的尊长或上级行礼。

【长揖】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,拱手高举至额前,自上而下行礼(俯身90度以上)。

《童子礼》中记载,见到身分尊贵的人,手高举到眼睛以上,下要过膝;见到长辈,手举到与嘴平行,下也要过膝;见到平辈,手举到心口即可,且下不用过膝。

《童子礼》中记载,见到长辈,手高举到眼睛以上,下要过膝。(台北故宫博物院)

朝廷之礼

朝廷之礼是古代天子接见诸侯、宾客,以及各诸侯国之间相互交往时的礼仪。

【朝仪】古代帝王临朝的礼仪,后世也称人臣朝君的礼仪为「朝仪」。《周礼》记载:「正朝仪之位,辨其贵贱之等。」

按规定:天子面向南,三公(太师、太傅、太保)面向北以东为上;三孤(少师、少傅、少保)面向东以北为上;卿大夫面向西以北为上;王族在路门右侧,面向南以东为上;大仆大右及大仆的属官在路门左侧,面向南以西为上。朝仪之位已定,天子和臣子行揖礼,礼毕退朝。

【朝聘】古代宾礼之一。为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制。诸侯朝见天子有三种形式:每年派大夫朝见天子称为「小聘」;每隔三年派卿朝见天子为「大聘」;每隔五年亲自朝见天子为「朝」。

【朝觐】古代宾礼之一。为周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礼制。《周礼》记载:「春见曰朝,秋见曰觐」,此为诸侯定期朝见天子,春秋两季朝见天子,合称为朝觐(音进,jìn)。

朝廷之礼是古代天子接见诸侯、宾客,以及各诸侯国之间相互交往时的礼仪。(明 仇英《帝王道统万年图》之周文王,公有领域)

结语

《春秋左传正义》:「中国有礼仪之大,故称夏,有服章之美,故称华。」中国素有「礼仪之邦」的美誉,生活中的礼仪都蕴含著内心的敬意和谦恭,处处都可体现出古人的修养与内涵。身为华夏民族的我们,希望有朝一日能重拾这些神传文化的美好。

【延伸阅读专辑】
中华传统女子美德
德行典范
儿童教育

明慧网原文:
【古代文化常识】周公与礼治
https://big5.minghui.org/mh/articles/2005/7/4/105419.html
【神传文化】古代礼仪(1)
https://big5.minghui.org/mh/articles/2005/7/9/104230p.html
【神传文化】古代礼仪(2)
https://big5.minghui.org/mh/articles/2005/7/10/104231.html

(本文主图说明:《宋高宗书孝经马和之绘图册・谏争章(画)》,公有领域)

世局纷乱、灾异频仍、真假难辨⋯⋯
寻觅中,访问明慧之窗,让光明与智慧注入心田。

感谢您支持明慧之窗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