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古代家训几则(下)

中国古代家训几则(下)

文/智真、唐风(明慧之窗记者颜朴芳编辑)

家训又称家规、庭训等。中国古人非常重视以修身为主的家庭教育,认为「子不教,父之过」,道德与文化的传承是齐家的主要内容之一,家训在家庭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。

(接前文

五、范纯仁《诫子弟言》

范纯仁,北宋政治家、宰相,人称「布衣宰相」,是名相范仲淹次子。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,为人正派,性格平易宽厚,从不以疾言厉色对待别人,但坚持道义时挺拔特立,绝不屈从;从布衣到宰相,廉洁勤俭始终如一。

范纯仁教子甚严,处处以俭朴和忠恕薰陶子弟,在《诫子弟言》中说:「人虽至愚,责人则明;虽有聪明,恕己则昏。苟能以责人之心责己,恕己之心恕人,不患不到圣贤地位也。」

大意是:即使是再愚蠢的人,责备别人的时候,往往是看得很清楚的;即使是再聪明的人,宽恕自己错误的时候,往往显得很糊涂。如果能用苛求别人的心态来要求自己,用宽恕自己的心态来宽恕别人,就不怕达不到圣贤的地位了。

六、袁采《袁氏世范》

袁采,南宋学者、官员,秉性刚正,为官廉明,颇有政绩。他曾任乐清县县令,为了在这个地方淳正风俗、化导人伦,撰写《俗训》一书。

当时的通判隆兴军府事刘镇认为这本书不仅可以施之于一家一县,而且可以「远诸四海」;不仅可以行之一时,而且可以「垂诸后世」、「兼善天下」,成为「世之范模」,因而更名为《袁氏世范》。

《袁氏世范》共三卷,分睦亲、处己、治家三门。在〔处己〕篇里,袁采对家人子弟个人修养、立身处世的教诲,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:

其一,处富贵不宜骄傲,礼不可因人分轻重。「富贵乃命分偶然,岂能以此骄傲乡曲」?袁采认为,若是因为继承父祖的遗产或沾父祖的光而成显贵,在乡亲面前耍威风,那更是可羞又可怜。

其二,人贵忠信笃敬,公平正直。「言忠信,行笃敬」是孔子叫人在一乡一地获得尊重的方法,所以袁采认为,忠信笃敬、公平正直是做人最重要的品德,是最重要的「取重于乡曲之术」。

其三,严己宽人,过必思改。「勉人为善,谏人为恶,固是美事,先须自省」、「厚于责己而薄责人」。所以袁采认为,做人的准则应该自己首先做到,然后才能要求别人做到;人不能无过,但过必思改。同时要宽厚为怀,以直报怨,不要计较人情的厚薄。

其四,谨慎交游,近善远恶。「党人不善知自警」、「小人当敬远」,在社会交往方面,袁采要求子弟近君子而远小人。

其五,处事无愧心,悔心必为善。「今人有为不善之事,幸其人之不见不闻,安然自肆,无所畏忌。殊不知人之耳目可掩,神之聪明不可掩。凡吾之处事,心以为可,心以为是,人虽不知,神已知之矣;吾之处事,心以为不可,心以为非,人虽不知,神已知之矣。」

袁采告诫子孙人的耳目可以遮掩,但神之聪明不可欺骗,所以一定要慎独,知悔改过为善,为人处世应无愧于心,不可自欺欺人。

七、明宣宗《寄从子希哲》

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期间任贤纳谏、与民休养生息,政治较为清明,所以在历史上有「明有宣宗,犹周有成康、汉有文景」之论。作为比较开明的帝王,朱瞻基严谨治家,对儿子处事、做人、交友严格指导,要求儿子行好事、做好人、交好友。

明宣宗朱瞻基。(公有领域)

《寄从子希哲》[1] 是明宣宗写给儿子希哲的家信,言词恳切,至今读来仍感人至深,颇有借鉴意义。

他告诉希哲,「朝夕思汝,又朝夕忧汝」并非因为别离的思念和忧虑其劳苦,而是唯恐子孙不能做好人好事;在贤士门下要效法其言行,交友要结交英才和忠厚有德之士,亲近可以辅助自己提升道德品行的益友,远离有损德行的损友。

八、杨继盛《给子应尾应箕》

杨继盛,明代著名谏臣,官至兵部员外郎,生性耿直,刚正不阿,以直谏、气节著名。嘉靖三十二年,杨继盛历数严嵩「五奸十大罪」,被投入死囚牢。临刑有诗曰:「浩气还太虚,丹心照千古;生前未了事,留于后人补!」「铁肩担道义,辣手著文章」。

杨继盛,明代著名谏臣,官至兵部员外郎,生性耿直,刚正不阿。(公有领域)

当时,杨继盛已知自己必死,于临刑前夕以为人夫、为人父的身分写就两份遗嘱,即《愚夫谕贤妻张贞》和《父椒山谕应尾、应箕两儿》,后世合称为《谕妻谕儿卷》。次日即被杀于菜市口。这两份遗嘱被杨氏后人悉心保护和珍藏,成为警示其家族子孙的珍贵家训。

在给儿子应尾、应箕的遗嘱中,杨继盛从为人、治学、治家等几个方面做了最后的教导,言之谆谆,洋洋洒洒,拳拳之心溢于纸上。

他教育儿子首先要做个正直的好人,要立志做个君子。「人须要立志」,「若初时不先立下一个定志,则中无定向,便无所不为,便为天下之小人,众人皆贱恶你。你发愤立志要做个君子,则不拘做官不做官,人人都敬重你。故我要你第一先立起志气来。」

而要做君子,首先「休把心坏了」,因为「心为人一身之主,如树之根,如果之蒂」,「心里若是存天理,有公道,则行出来便都是好事,便是君子这边的人;心里若存的是人欲,是私意,虽欲行好事,也有始无终,虽欲外面做好人,也被人看破你,如根衰则树枯,蒂坏则果落。」

结语

重德向善是传统家训格言中的纲目,其实也正是做人处事的根本,对现代教育很有借鉴意义。

为人父母对子女的仁慈关爱和道德修身的严格要求,使其在任何时候能够明辨是非,选择正确的人生之路,这是真正为子孙负责,必将使他们终身受益,这样的家训是留给孩子的最宝贵财富,正如徐勉所言「以清白遗子孙,不亦厚乎」!

为人父母对子女的仁慈关爱和道德修身的严格要求,必将使他们终身受益。(清 徐天序《读书》,台北故宫博博物院)

(全文完)

【附录】

[1]「自汝之去,吾朝夕思汝,又朝夕忧汝。思,非为别离,惟欲汝做个好人;忧,亦非为汝劳苦,惟恐汝做些不好事。汝今在泾野门下,须服从其言,观法其行,乃真为弟子,否则虽见好人,不行好事,反不如凡夫也。待文王而兴,己非豪杰之士,文王所不能兴汝道,他比得凡夫否?益者三友;损者三友。学,四方人才所聚,若所交俱英才,及忠厚有德者,其益不可胜言。若只泛交,与说闲话,为无益之事,其损亦不可胜言。谨、默 二字,可铭诸心。

【关联文章】
道德传家

【延伸阅读】
【正史嘉言】立人之道:人心所归 惟道与义
制礼作乐尚德重教的周公旦

明慧网原文:
https://big5.minghui.org/mh/articles/2012/4/9/神传文化-古代家训几则-255080.html

(本文主图说明:《明人梅园读书》局部,台北故宫博博物院)

世局纷乱、灾异频仍、真假难辨⋯⋯
寻觅中,访问明慧之窗,让光明与智慧注入心田。

感谢您支持明慧之窗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