蘇東坡是大文豪  也是經世濟民的大好官

蘇東坡是大文豪 也是經世濟民的大好官

文/青桐(明慧之窗記者李蓮改寫)

俗話說「為官一任造福一方」。這是中國傳統文化對做官者的最基本要求。官員若貪腐必遭百姓唾棄,遺臭萬年。

北宋大文豪蘇軾,號東坡居士,一首「大江東去浪淘盡」,激蕩千年;「十年生死兩茫茫」,驚嘆百世。在詩詞中我們了解的蘇軾,風流倜儻,文思泉湧,在書法、散文、文人畫等方面,都在中華文化的長河中占有一席之地。

但是在生活中的蘇軾,卻是個「為官一任,造福一方」,濟世救民,有擔當的「父母官」。

蘇軾。(圖片來源:維基共享資源)

身先士卒  徐州抗洪

宋神宗熙寧十年(公元一零七七年)四月,蘇軾任徐州太守。七月,黃河在澶州曹村決口,八月,黃河洪水抵達徐州,再加上暴雨不斷,城牆快被沖塌了。

這時,富有的百姓爭相出城躲避洪水,人心渙散之際,一向溫文儒雅的蘇軾拿出壯士斷腕的氣概厲聲喝止:「富民出,民皆動搖,吾誰與守?!吾在是,水絕不能敗城!」看到太守毫不動搖,富民也重新回到城裏。

接著,蘇軾到武衛營調用軍隊,他對著士兵長官說:「河水即將沖毀城牆,事情危急,雖然你們是禁軍,但也請你們盡力相助。」士兵長官說:「洪水來了,太守都不怕,我們還怕甚麼呢?」於是,軍將們帶領士兵拿著畚箕鐵鍬出來,修堤築壩。

但暴雨日夜下個不停,積水泄不出去,水位越漲越高,最後距城牆頭只有三尺。這時的蘇軾卻神情自若,在城上搭了個小茅屋,日夜巡視,調遣官吏分頭堵守,數過家門而不入。軍民望見太守的茅屋,信心也就更堅定了。

就這樣過了半個月。黃河復入故道,加上大雨已停,下游泛濫的洪水漸漸退去。長達七十餘日的徐州抗洪大獲全勝。元豐元年(公元一零七八年)五月,朝廷降詔獎諭蘇軾修築城牆、防洪救災的功績。

嚴刑峻法 修整軍紀

在宋哲宗執政後,蘇軾請求出外任地方官,被派往與契丹相鄰的定州。定州軍政敗壞鬆弛,沒有法度。軍官們蠶食士卒的口糧和賞賜的財物,而兵士們又驕惰不服教誨,前任地方官也無可奈何。

蘇軾到定州後,把貪污的軍官發配邊疆,修繕營房,禁止飲酒賭博,並保障軍士的衣服糧食不被剋扣,用戰法部署約束士兵,士兵都畏服他。有的士兵拿著贓物控告他的長官,蘇軾說:「這件事我自己處理即可,聽任你告狀,會在軍隊中造成混亂。」立即把士兵判決流放,定州從此成為軍紀嚴明之地。

杭州治疫 西湖修堤

蘇軾一生以苦為樂,樂在其中,雖然不停地轉換地方任職,但他從來沒有怨言。當蘇軾被貶杭州時,正值杭州大旱,饑饉和瘟疫同時出現。他立即上書朝廷,要求免除本地應上繳的糧食的三分之一,獲得批准,減輕了農民的一部分負擔。

蘇軾除了向朝廷請求賑濟外,又集中多餘的公款、捐出黃金五十兩,設粥場、病坊;施粥療饑,施醫救民,使通常伴隨災荒而來的疫癘,免於流行,活人無數。

宋朝開國以後,杭州的水利工程逐漸失修,漕河淤塞水淺,三年一次的疏濬,成了百姓的長期負擔。蘇軾到任後,開西湖,修六井,濬運河。最大的工程是在湖中的葑田上取土,修造成一條三十里長的大堤,又在堤上形成一條大道,方便行人。這就是現在的蘇堤,當時被稱為「蘇公堤」。

二十年後,當蘇軾再次回到杭州的時候,他發現,杭州百姓家家都掛著他的畫像,吃飯時,也要向畫像祝頌幾句。還有人為他修了生祠,就是人活著的時候為他修的廟。

蘇軾對安民治國之道,曾經直抒胸臆:「國家之所以生存和滅亡,在於道德的高低,不在於國家的強弱;改朝換代之所以有長有短,在於風俗的輕薄敦厚,不在於國家的富有與貧窮。」

他的一生輾轉流離,卻守著至真至善的道理從未放棄,用具體的行為來印證,用出世的詩文來闡明,給後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。

(原文:青桐:蘇軾的勇武擔當與濟世救民 http://big5.minghui.org/mh/articles/2020/6/24/-408070p.html)

(本文主圖來源: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館)

世局紛亂、災異頻仍、真假難辨⋯⋯
尋覓中,訪問明慧之窗,讓光明與智慧注入心田。

感謝您支持明慧之窗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