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五色密碼】中國古代和現代對紅色認知大不同

【五色密碼】中國古代和現代對紅色認知大不同

文/Arnaud H.(明慧之窗記者慈璇改寫)

在現代的觀念裏,談起中國傳統色彩,很多人都會不約而同想起紅色。不少人認為紅色是傳統喜慶的顏色:結婚時,新郎、新娘都穿紅色的婚服;過年要在紅紙上寫春聯;各類慶典也都習慣以紅色為基調,大紅色彷彿被人們賦予了極為正面的內涵,認為是大吉大利的傳統象徵。

古代中國人用的紅  不是當今的大紅色

如果研究一下中國的古代文化就能發現,自古以來各個時代的色彩基調或莊嚴,或平和,或古樸,或高雅。但都不會出現如此激烈刺眼的紅色,因為中國人內斂的民族性格與炫目的紅色相比,不只是天淵之別,甚至格格不入。

即使在崇尚火德的朝代裏,服飾的顏色雖有赤色,但是由於中國古代染色工藝的特點和對刺眼色彩的排斥,古代的赤色完全不同於今天刺眼的大紅色。嚴格說來,古語中的絳、赤、朱、丹、紅、緋、茜等都是不同的紅色,傳統赤紅在色澤上要暗淡柔和一些,相對容易讓人眼接受。

古代的赤色完全不同於今天刺眼的大紅色。古語中的絳、赤、朱、丹、紅、緋、茜等都是不同的紅色,傳統赤紅在色澤上要暗淡柔和一些,相對容易讓人眼接受。(圖片來源:pixabay)

以明清皇宮為例,宮牆上的硃砂紅其實是介於橙色和紅色之間的一種顏色,而且色澤更灰,並非現代的大紅色。同時,如果崇尚火德之赤,那麼就不是誰都能隨便用,對這種色彩的限制就更多了。

紅色真的是傳統喜慶的顏色?

由於各朝所崇尚的顏色不同,所謂「紅色是傳統喜慶色」的說法其實並不成立。例如商朝時代的人認為紅色是血的顏色,象徵著死亡,所以紅色反而成了當時辦喪事和葬禮時所使用的色彩。

古人結婚時穿的婚服也是同樣的情況,在不同時代,黑、白、黃、青、赤等諸多顏色都出現過,但鮮有新郎新娘像現在那樣都穿成紅色的。大多數時候,即使有穿紅的也只是一方,因為男女有別,古人對此更為講究。

傳統的春聯都寫在紅紙上?

春聯的起源眾說紛紜,是經過漫長的歷史才逐漸發展成類似今天的樣子,但原先也不是寫在紅紙上的。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,一些亞洲國家自古就繼承了過年或者立春時貼春聯的習俗。比如韓國人也貼春聯,但他們大多使用白紙黑字。

中國人對紅色春聯的印象是從明朝開始的,文人們在色澤較淺的紅紙上寫春聯貼在牆上或門上。從色彩學上看,這種顏色只作為對周圍環境的點綴色來使用。

但到了清朝,皇宮裏寫春聯卻不用紅紙。據《清稗類鈔》記載:「大內宮殿春聯,例用白絹,由翰林謹書呈進。」今天不少人到故宮遊覽,看到裏面白色的春聯覺得驚奇,因為這有悖於他們以為紅色春聯才是傳統的觀念。另外,古代那些庵觀寺院的春聯,一般都是使用淺黃色的紙張,也不用紅色。

紅色反是忌諱之色?

從正史的記載中可以看出,中國古人並非世代崇尚紅色,尤其是現在的大紅色。而在民間流傳下來的一些習俗中,看似被現代許多人當作吉利象徵的紅色,在使用時卻有不少禁忌和講究。

從正史的記載中可以看出,中國古人並非世代崇尚紅色,尤其是現在的大紅色。圖為建於清光緒四年(1878)的四川都江堰南橋。(圖片來源:pixabay)

很多懂民俗的人都知道,民間盛傳錢包不能是紅色的,否則會破財。對於這個說法,有人說因為紅色屬火,在五行生克中火克金,所以紅色錢包會克金錢;也有人說紅色隱喻「赤字」,也就意味著容易把錢花光,或者血本無歸。

在住宅方面,大多數風水師都反對家裏放置太多紅色的物件和圖畫,導致五行失衡,破壞家中的風水格局,有損住戶運勢。

在文化上也有類似情況。中國民間素有「丹書不祥」這一說法,意思是收到用紅筆寫的信不吉利。所以今天也有人說寫信不能用紅筆寫,因為絕交信裏的字一般都是紅色的。

這種說法也是有歷史原因的。古代衙門紀錄死刑犯的名字時,就是用紅筆書寫;另外,民間還有閻王慣用硃砂筆勾劃生死簿之說。這也導致了不少人認為用紅墨水寫別人的名字意味著詛咒那人去死。

民間還盛傳紅色容易招鬼,所以一些老人不讓家人在夜間穿紅色的衣服。傳言是真是假不去說它,不過這裏牽扯到一個許多人都不太了解的古代文化,就是中國早期古籍中所描述的鬼怪很多都是紅色的。

比如唐代佛教典籍《法苑珠林》卷六里描寫了一個鬼的樣子是「膚體赤色,身甚長壯」;東晉的《靈鬼志》中,也談到「一赤鬼,長可丈許」;東漢的《論衡》中則有「人見鬼者,言其色赤」的記載。

以上種種實例都足以表明,紅色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並沒有現代人想像的那麼吉利。

紅色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並沒有現代人想像的那麼吉利。(圖片來源:pixabay)

當然,作為色譜中的一員,紅色也不應該受到歧視,因為色彩有不同層次的區別與內涵。即使從視覺層面看,如果能適當的變化深淺、與其他色彩作適當的配置,而不是如紅色政權宣揚的「紅通通的一片」,也能呈現出不同的視覺美感來。

(本文主圖取材自pixabay)

世局紛亂、災異頻仍、真假難辨⋯⋯
尋覓中,訪問明慧之窗,讓光明與智慧注入心田。

感謝您支持明慧之窗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