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五色密碼】 中國歷代王朝為何崇尚不同顏色?

【五色密碼】 中國歷代王朝為何崇尚不同顏色?

文/Arnaud H.(明慧之窗記者慈璇改寫)

色彩帶給人的不僅是表面的視覺感受而已,它更能傳遞人們豐富的情感與思想。不同的民族、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傳統色彩,而這些色彩都傳遞著各自民族或國家的歷史底蘊和傳統文化的內涵。

然而當今現代意識當道,再加上這幾十年來,中國大量的傳統文化被中共扭曲說是「封建殘餘」,致使人們對自己的傳統文化越來越陌生,普遍對真正傳統色彩的認知不足,甚至產生謬誤。

傳統顏色的起源  二色論、三色觀和五色觀

中華先祖對色彩的認知,是一個從簡單到複雜的漫長過程。從混沌初開到天地的出現,人們眼中的世界,也從蒙昧的渾然一色,發展到二色初分,有了黑白、陰陽等二元概念。

赤色是人們認識的第三種顏色,形成了三色觀,因為「赤」是火的顏色,而火的使用對人類文明的發展極為重要。爾後隨著道家、儒家思想體系的發展,尤其五行學說的盛行,先秦時代出現了以五色—赤、黃、黑、白、青為基礎的獨特色彩觀。

「五行」是指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。古人認為五行是天地萬物的基本物質,相生相剋而又生生不息,構成多姿多彩的世界。

五色與五行相對應:白色屬金,可代表部分白色金屬;青色屬木,象徵著枝繁葉茂,萬物生機;黑色屬水,望之如深潭幽淵之色;赤色屬火,正是火焰熊熊燃燒之態;黃色屬土,即大地土壤的顏色。

五行的顏色與它們之間的生剋關係。(圖片來源:明慧網)

這五色,也因此被視作五大正色,成為中華傳統文化中最基礎、也最重要的色彩基調。

五色與「五德終始說」

要真正瞭解中國傳統色彩,還需溯源至戰國時代一個非常有名的學說,稱為「五德終始說」,是由當時著名的陰陽家鄒衍在「五行」理論基礎上所提出的,對歷代朝廷的用色影響巨大。

「五德終始說」裏的「五德」就是指這五行所代表的五種德性,即金德、木德、水德、火德、土德,而「終始」則表示這五種德行將會不斷周而復始、循環運轉的意思。

根據這一理論,一個朝代之所以能統治天下,是因為得到了上天賜予的五德中的一德所以才能成為天子,反映了有德者得天下的傳統理念。因為一個王朝代表一德,當某個朝代認為自己屬於某一德時,其君主就會崇尚相應的正色。

「五德終始說」反映了有德者得天下的傳統理念,一朝之君就會崇尚相應的正色。(圖片來源:pixabay),

比如周朝屬火德,尚赤色;秦代周而立,順應水剋火的規律,代表水德,故朝服尚黑色,如此循環往復。自秦、漢直至宋、遼、金時代,歷代官方都會正式討論並確定其德運並昭告天下,以表明是受命於天的正統。

例如唐朝是土德,因此唐朝崇尚黃色。不過,崇尚黃色卻不意味著家家戶戶誰都能穿黃衣服。恰恰相反,作為皇室專用的色彩,民間是不允許穿的,否則豈不成了「黃袍加身」?

明朝在色彩上崇尚火德之赤,因此赤色也不得濫用。紅色系按色澤的區別被劃分為多種不同的紅,對使用的場合與階層都有詳細的規定。民間是禁止使用正赤色的,普通平民想用紅色只能使用桃紅之類較為淺淡的顏色,在少數重大儀式上才能根據情況放寬限制。

五色與五行理論體系

隨著五行理論體系的完善,五正色亦與五方、五臟、五味、五時(季節)、五音、五常等概念相對應,構成了紛繁龐雜的文化體系,對古代的政治、倫理、藝術、日常生活等方面發揮重要影響。

以漢代為例,人們會按照一年中的五時選擇衣服顏色,春季穿青色,夏季穿赤色,季夏(夏季的最後一個月)穿黃色,秋季為白,冬季為黑。而什麼人穿什麼顏色的衣服,也有嚴格的規定和講究的。比如周朝的「十二服章制」規定,天子用朱紅色,諸侯用黑色,卿大夫為青色,士人為黃色。

五正色按照一定規律調配,像繪畫中調色一樣,就產生了新的顏色,即「間色」,再加上染織工藝、繪畫藝術的不斷發展,使傳統文化中的色彩更加絢麗、豐富。

歷代不同階層的人,依照禮制穿戴不同顏色的服飾,人們各安天命,各行其是,象徵著社會安定,四海清平。如果人們穿錯了顏色,則預示著國家危機。比如孔子曾說:「惡紫之奪朱也。」也就是間色取代正色,反映的是春秋時期禮崩樂壞的社會亂象。

(原文:https://big5.minghui.org/mh/articles/2021/8/7/-429235.html

(本文主圖取材自pixabay)

世局紛亂、災異頻仍、真假難辨⋯⋯
尋覓中,訪問明慧之窗,讓光明與智慧注入心田。

感謝您支持明慧之窗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