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讀古詩品人生】楓橋夜泊、秦淮夜泊

【讀古詩品人生】楓橋夜泊、秦淮夜泊

【明慧之窗記者心篤綜合編輯】對於漂泊異鄉的遊子來說,離鄉後思念故鄉乃人之常情,尤其是夜晚時更能觸景生情。詩人便用他們的妙筆把當時的情景以及興起的感慨等,寫成一篇篇意境優美、耐人尋味之詞。

一起來看兩首羈旅愁懷的詩作。

《楓橋夜泊》

月落烏啼霜滿天,
江楓漁火對愁眠。
姑蘇城外寒山寺,
夜半鐘聲到客船。

【作者】張繼,字懿孫,盛唐末詩人,生平事蹟不詳。

【品讀】讀過這首詩的人大多被描述的情景所觸動,這正是詩人跨越千年時空的寫作功力。

「月落烏啼霜滿天,江楓漁火對愁眠。」:西沉的月亮、啼叫的烏鴉以及滿天銀霜似的夜空,江邊上的楓葉、水上的漁火讓我愁得難以入睡。

詩人用西沉的月亮、啼叫的烏鴉、如霜的夜空、江邊的楓樹,以及江上忽明忽滅的點點漁火等這些讓人感到憂傷的事物,來誘發讀者的愁緒,讓人不自覺地走入這歷千古卻依然鮮活的情境之中。我們也許從未認識過真正的楓橋,但當讀這首詩時,腦海中自然就會浮現出一幅自己心目中的楓橋景象,因而獲得共鳴。

「姑蘇城外寒山寺,夜半鐘聲到客船」:姑蘇城外有一座寒山寺,半夜裏它的鐘聲清晰地傳到我客居的船上來。

寺廟裏的鐘聲悠揚、平和、沉穩,深遠,具有警惕、自勵、覺悟、鎮定之力,能驚醒世間上的名利客,也能喚回苦海中的夢迷人。不過解鈴還須繫鈴人,只有自己才能解開自己心中的千千結。

寒山寺半夜傳來的鐘聲,讓詩人聽到了也悟到了,但是他卻不將悟到的結果寫出來,反而以平舖直敘不帶主觀意念的詩句來描寫。正因為這樣單純而又沒有結果的描述,所以千百年來不知有多少人對寒山寺的鐘聲心生嚮往,都想親身體驗一下夜半鐘聲到客船的感受。

雖然歷代文人墨客也留下了很多詠歎楓橋、寒山寺的詩詞,但是都沒有像張繼的《楓橋夜泊》那樣受到激賞,因為他寫得是眾人的感受,解得是大家的迷惑。

為甚麼人會有那麼多的愁呢?說穿了,就是失去既有的,怕該來的不來。但是會不會失去?該不該來?其實在謎底揭曉之前,上天早已根據你我前世今生的總總作為,加減乘除後做了妥當的安排。

凡事皆有定數,我們只不過按照安排好的進程去執行罷了,做我們該做的,得我們應得的。努力做好,心懷善念,一切順其自然,謀事在人成事在天。擔心不能改變事實,祈求也不會奇蹟出現,否則人人都「心想事成」,而沒有善惡對錯,那麼這個世界豈不天下大亂?

《秦淮夜泊》

煙籠寒水月籠沙,
夜泊秦淮近酒家。
商女不知亡國恨,
隔江猶唱後庭花。

【作者】杜牧,字牧之,唐代士大夫、文學家,三朝宰相杜佑之孫。是一位才華橫溢、有抱負、有膽識的愛國詩人,可惜受到牛、李黨爭的影響,未能出將入相而怏怏不平,但是憂國憂民之心未曾稍減。

【品讀】這首詩是杜牧在旅途中,夜泊秦淮河邊,想到國政的紊亂,以及見到社會漠不關心、依然歌舞昇平的現象時,所興起的感慨之詞。

「煙籠寒水月籠沙,夜泊秦淮近酒家」:寒冷的河水上籠罩著一片輕煙,淡淡的月色籠罩在沙灘上,今晚就停泊在靠近酒家的秦淮河畔。

詩人擔心國計民生,既寫景色又交代時空背景,與詩題《秦淮夜泊》相契合,不過冷清場景讓人不自覺地陷入傷感的情緒中。

「商女不知亡國恨,隔江猶唱後庭花」:那些不知亡國之痛的歌女們,依然在對岸高唱著靡靡之音。

詩人原本已情緒低落,此時所見到的情景如同火上加油,讓他激動得無以復加,連「亡國」的重話都寫了出來,可見其感慨之深。發自內心無我無私的話,最真誠感人,也不受時空限制,所以能歷千古而不滅,這千古名句「商女不知亡國恨,隔江猶唱後庭花」就成了每一個朝代走向敗亡的社會觀察指標。

亡國之君陳後主

「後庭花」是唐代教坊歌曲的曲名,全名叫《玉樹後庭花》,是南北朝時代南朝陳後主叔寶所作。

陳後主即帝位七年(公元五八三~五八九年),正是北朝的隋文帝楊堅大舉整軍經武,任賢納諫,消除奢靡,累積國力,隨時準備滅掉陳朝統一天下的時候。而陳後主卻荒淫無度,不但自己流連後宮,更把大臣一齊召進宮來,飲酒賦詩,征歌逐色,自夕達旦,置朝政於不顧。

這首曲詞就是陳後主這時所寫的,曲成之後他還特地挑選宮女千人習而歌之。

《玉樹後庭花》

麗宇芳林對高閣,新裝艷質本傾城;
映戶凝嬌乍不進,出帷含態笑相迎。
妖姬臉似花含露,玉樹流光照後庭;
花開花落不長久,落紅滿地歸寂中!

這是一首形容嬪妃們嬌艷媚麗,堪與鮮花比美競妍的詩, 寫出美人們見駕時的風情萬種。結尾「花開花落不長久,落紅滿地歸寂中!」彷彿寫出陳後主的好日子就像這後庭花一樣短暫的不祥之兆,其詞哀怨靡麗而悲涼,後世因而以《玉樹後庭花》,簡稱《後庭花》,為亡國之音的代稱。

公元五八九年,隋兵進入建康(今南京),陳後主被俘,後病死於洛陽。

陳後主為甚麼明知隋文帝雄心勃勃,卻依然無動於衷呢?當隋文帝的大軍兵臨城下的時候,陳後主不但不理會群臣的意見,還說:「非唯朕無德,亦是江南衣冠道盡。」意思是,這不只是朕失德無道,也是由於江東士大夫的氣節全都喪失殆盡了。顯然他並不是不知道危機的存在,只是他把責任推給大家,讓大家哭笑不得,昏庸如此能不亡國豈不怪哉?

唐代魏徵曾中肯評價陳後主,說他是一個「生深宮之中,長婦人之手,不知稼穡艱難,復溺淫侈之風。賓禮諸公,惟寄情於文酒,眼近小人,皆委之以衡軸,遂無骨鯁之臣,莫非侵漁之吏。政刑日紊,屍素盈庭,臨機不寤,冀以苟生,為天下笑,可不痛乎!」的亡國之君。誠哉斯言。

【關聯文章】
讀古詩品人生

明慧網原文:
https://zhoubao.minghui.org/mh/haizb/064/A05/2652/【讀古詩品人生】楓橋夜泊.html
https://zhoubao.minghui.org/mh/haizb/066/A05/2730/【讀古詩品人生】秦淮夜泊.html

(本文主圖:清 袁耀畫作局部,故宮博物院)

世局紛亂、災異頻仍、真假難辨⋯⋯
尋覓中,訪問明慧之窗,讓光明與智慧注入心田。

感謝您支持明慧之窗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