千古無同局  圍棋真諦不在勝負

千古無同局 圍棋真諦不在勝負

【明慧之窗記者心篤綜合編輯】琴、棋、書、畫是中國四大古老的文化藝術,源遠流長,蘊含了人與自然的諧和、天人合一的宇宙觀,是自古以來謙謙君子修身所必須掌握的技能。其中的棋指的就是圍棋。圍棋於二千五百多年前在中國發明,被認為是至今仍在玩的最古老的棋盤遊戲。

千古以來,多少帝王將相、文人雅士、市井布衣樂此不疲,唐太宗就是其中之一。唐太宗不僅深明棋藝棋理,並作了不少圍棋詩賦,如他在《詠棋》中寫道:「手談標昔美,坐隱逸前良。參差分兩勢,玄素引雙行。舍生非假命,帶死不關傷。方知仙嶺側,爛斧幾寒芳。」

法天圓地方 弈者如坐隱

從《詠棋》詩中可看出圍棋在中國古時有多種別稱,以下僅舉幾個:

「手談」:《世說新語・巧藝第二十一》有個典故:「王中郎以圍棊是坐隱,支公以圍棊為手談。」其中的支公是東晉名僧,他看到下棋時雙方往往少說話或不說話,用手代替嘴的交談,故稱手談。

「坐隱」:王中郎即東晉名士王坦之,他是《王藍田食雞子》故事中的主角王述的兒子。王坦之把弈者正襟危坐、運神凝思時喜怒不行於色的神態,比作是僧人參禪入定,故稱坐隱。

「玄素」:玄黑,素白,又稱「黑白」,皆引申指圍棋。

「爛柯」:據南朝梁任昉《述異記》卷上所載,有位樵夫名叫王質,進山伐木時遇見幾位仙童對弈、吟曲。於是他把砍柴用的斧放在溪邊地上,駐足觀看。仙童遞給他一枚仙果,他含在嘴裏便不覺得飢渴。

不久,仙童提醒他該回家了。王質起身去拿斧時,一看斧柄(柯)已經腐爛了,磨得鋒利的斧刃也鏽跡斑駁了。當他回家鄉時,竟無人認得他,他提起的事,有幾位老者都說是幾百年前的事了。原來,王質誤入仙境,方覺「山中方一日,世上已千年」。「爛柯」便成了圍棋的別稱之一。

「方圓」:棋盤為方,棋子為圓,引申指圍棋。局方而靜,棋圓而動,法天圓地方之象,而得天地造化的對映之理。

「楸枰」:古代以揪木做成枰(棋盤),代指圍棋。

「碁」:同「棊」。《集韻・之韻》:「棊,或作碁,通作棋。」字底部的「石」「木」,表示古代圍棋子多用玉石或者木製品所做。

「弈」:春秋時期《論語・陽貨》中:「飽食終日,無所用心,難矣哉!不有博弈者乎?為之猶賢乎已。」其中的「弈」就是最早對圍棋的稱呼。所以下圍棋又稱對弈、博弈、奕棋。

東晉名士王坦之把弈者正襟危坐、運神凝思時喜怒不行於色的神態,比作是僧人參禪入定,故稱坐隱。(五代十國時期周文矩《重屏會棋圖》局部,公有領域)

圍棋的起源:堯舜用於教子

有關圍棋起源的傳說甚多,比較公認是最早起源於堯帝。晉代張華《博物志》曰:「堯造圍棋,以教丹朱。」書中還提到,舜覺得自己的兒子商均不甚聰慧,也曾製作圍棋教子。

宋代羅泌《路史後記》中說,堯娶妻富宜氏,生下兒子丹朱。丹朱行為不好,驕傲自滿,暴躁任性,讓堯很費心。有一次堯來到汾水之濱,看到兩位神仙對坐松樹下,劃沙為道,以黑白行列如陣圖。

堯就上前請教教化丹朱的方法,一仙曰:「丹朱善爭而愚,當投其所好,以閒其情。」然後指著沙道石子說:「此謂弈枰,亦名圍棋,局方而靜,棋圓而動,以法天地,自立此戲,世無解者。」(仙話見《歷代神仙通鑑》)

堯向兩位神仙學習圍棋之後,教予兒子以陶其心性,丹朱學了圍棋果真有長進。

圍棋並非是爭輸贏的遊戲,而是為了陶冶情操、修身養性、生慧增智、抒發意境。(明 周臣《松窗對弈圖・軸》局部,台北故宮博物院)

圍棋的玄妙:象徵宇宙天地

圍棋奧妙莫測,方圓不及二尺的棋盤上縱橫各十九紋,棋路交錯,涇渭分明。三百六十一枚黑白棋子錯落有致,變幻無常。

有近代圍棋泰斗認為,圍棋盤象徵著宇宙,中間的一點「天元」代表宇宙的中心,而其他的三百六十個棋點代表著三百六十個天體,三百六十這個數字在黃曆中代表三百六十天;四個邊為四季的春夏秋冬,白子和黑子為晝和夜。如此一來,宇宙天地的一切便具象化於這小小棋盤中。

從《周易本義》卷首所載《河圖》與《洛書》黑白圓點的布局來看,圍棋與它們也可能有些淵源。據說圍棋盤面效法《洛書》,三百六十一個交叉點、八個方位星、周邊七十二個交叉點,與三百六十周天(繞天球一周)、八卦、七十二候相應。棋子扁圓形,上突下平,分黑白兩色,象徵陰陽。

甘肅敦煌莫高窟石室發現的南北朝時期《棋經》中也載有「三百六十一道,仿周天之度數。」

圍棋與《周易》、《河圖》、《洛書》、八卦等一樣,不是這一期人類文明所創造出的文化,而是史前文化,都是神傳給人類的文化,難怪民間有「此物只應天上有」之說。

又如《梨軒曼衍》云:「圍棋初非人間之事:始出於巴邛(音瓊 ,qióng )之橘,周穆王之墓;繼出於石室,又見於商山,乃仙家養性樂道之具。」傳說隋唐時期巴邛有戶人家有座橘園,某次霜降後,人們看見兩個斗大的橘子懸在樹上,嘖嘖稱奇之餘把它們剖開一探究竟,裏面竟有兩個白髮紅顏老人在下圍棋。(事見唐朝牛僧孺《玄怪錄・巴邛人》)。

圍棋在春秋、戰國時期已廣為流行,《左傳》、《論語》、《孟子》等書中都有記載。在繁榮鼎盛的唐代,圍棋有了空前的發展,並風靡全國。唐玄宗特地設置了一種官職,叫「棋待詔」,棋手需經嚴格考試方能入選,官階九品,與「畫待詔」、「書待詔」一樣,都是隸屬於翰林院,所以又被統稱為「翰林」。

古時,圍棋並非是爭輸贏的遊戲,而是為了陶冶情操、修身養性、生慧增智、抒發意境,而且圍棋還與天象易理、兵法策略、治國安邦等相關聯,包羅萬象。

圍棋博大精深,玄妙無窮,體現出了中國傳統文化中蘊涵的智慧與靈性。(明 仇英《漢宮春曉・卷》局部,台北故宮博物院)

千古無同局

圍棋博大精深,玄妙無窮,體現出了中國傳統文化中蘊涵的智慧與靈性,規則簡單而變化萬千。

沈括在《夢溪筆談》中談到圍棋的變幻數量時,稱「大約連書萬字四十三,即是局之大數。」因為每個棋點有三種可能:黑、白、空,因為有三百六十一個點,所以變幻的可能性就是3的361次方。其書中「四十三」是指四十三個萬,可不是指四十三萬,因而有「千古無同局」的說法。

若以一秒鐘數過一種棋形變幻,要把全部的棋形數完,大約要數億年的時間。從棋盤中有限的空間進入到無限的空間,演繹出多少傳奇佳話、美文詩賦、乃至兵書演算法、治國方略,成為中華文明史上一朵絢麗的奇葩。

最後,與您分享幾首關於圍棋的詩作。

唐代劉禹錫的《 觀棋歌》云:「初疑磊落曙天星,次見搏擊三秋兵, 雁行布陣眾未曉, 虎穴得子人皆驚。」生動地描述圍棋棋局的發展變化 ,驚歎圍棋之妙著(精妙的下法)。

宋代張擬的「豪鷹欲擊形還匿,怒蟻初復陳已成。」描寫了圍棋的滄海桑田,兵家勝負,今古之常。

元代黃庚的《棋聲》云:「何處仙人愛手談,時聞剝啄竹林間,一枰玉子敲雲碎,幾度午窗驚夢殘。」描寫出在靜裏思索,在棋處安生的幽遠意境。

從棋盤中有限的空間進入到無限的空間,演繹出多少傳奇佳話、美文詩賦、乃至兵書演算法、治國方略,成為中華文明史上一朵絢麗的奇葩。(明 方正陽《高士下棋圖》,公有領域)

【延伸閱讀】
五千華夏文明的點睛之筆:琴棋書畫
【正史嘉言】人生如白駒過隙:機不可失 時不再來

明慧網原文:
https://big5.minghui.org/mh/articles/2005/7/15/【神傳文化】圍棋真諦不在勝負-106115.html
https://big5.minghui.org/mh/articles/2010/6/6/琴棋書畫-此中有真意-224959.html
https://big5.minghui.org/mh/articles/2019/8/25/觀棋爛柯-391899.html

(本文主圖來源:公有領域)

世局紛亂、災異頻仍、真假難辨⋯⋯
尋覓中,訪問明慧之窗,讓光明與智慧注入心田。

感謝您支持明慧之窗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