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诗人修炼故事 (3) 视功名如浮云 韦应物入道修仙

古代诗人修炼故事 (3) 视功名如浮云 韦应物入道修仙

文/梅松鹤(明慧之窗记者黄诗编辑)

韦应物(公元七三七~七九二年),是唐朝代宗大历年间(公元七六六~七七九年)有名的诗人。他的《滁州西涧》是唐诗中最著名的精品之一,和李白的《静夜思》一样,是小孩子最早背诵的名篇。

他的诗以写田园风物而著称,是继陶渊明、二谢(谢灵运、谢朓)和王维、孟浩然之后,又一个田园诗名家。而他自成一体的简淡古朴、澄澹空灵的诗风,则是唐代诗人中非常接近陶渊明的一个。

他的《寄全椒山中道士》就是颇具陶渊明风格的唐诗精品,后人称之「一片神行」、「化工笔」[1];苏东坡特别喜欢,刻意模仿,但始终不成功[2]。就五言绝句而论,他和李白、王维一起被认为是「并入化境」的最高成就者[3],《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》则是其代表作。

白居易说他的五言诗「高雅闲淡,自成一家之体」[4],而《幽居》即是其中比较有名的一篇。

《滁州西涧》被认为非常有意境,与众不同。全诗共二十八个字「独怜幽草涧边生,上有黄鹂深树鸣。 春潮带雨晚来急,野渡无人舟自横。」这是韦应物任滁州刺史时所写,浓郁诗情中表达的是作者的求道之心。

唐代诗人韦应物 ,人称韦江州或韦苏州。(图片来源:公有领域)

侍候唐玄宗  少年得志横行霸道

韦应物生于一个世代为官的家庭,他自己少年时候就以三卫郎的身分侍候唐玄宗。十来岁的小孩还不大懂事,又没读过甚么书,做了皇上的近侍得到恩宠,便仗势欺人、横行霸道。

因此,犯了法的亡命之徒他也敢藏在家里,看到邻近的哪个姑娘好就抢回家去。被人告发后,官府派来抓他的人根本不敢进他家的门,只好在他家门口的白玉台阶下站著发愣。

可是好景不长,韦应物十九岁时,发生了安史之乱。三年后,他去了太学读书。但因他过去不读书,又已经二十二岁了,自觉「读书事已晚」。再三年后玄宗去世,他失了依靠,逐渐被人排斥甚至受人欺负,开始体验到生活中艰难的一面。

四十二岁病倒辞官 住精舍修道反朴归真

虽然他二十八、九岁时就当上洛阳丞,但四十二岁时还只当个栎阳令的小官,而且当时正当壮年身体却不行了,以至于病倒被迫辞官,住在「善福精舍」。在这里居住时,除了一些必需的日用陶器和一床单被外便一无所有。四年后他出任滁州刺史,再过六年出任苏州刺史,两年左右卸任,定居在苏州永定寺的「永定精舍」,大约一年后逝世。

生活中的大起大落,身体上的壮年早衰,把他推入了思考和转变的漩涡中。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思考中,他终于认识到世间名利荣华都如粪土一样,不但不足求,而且骯脏污染人。回头看世人,都和自己过去一样,不知自省自悟,一生中营营苟苟,深陷在没完没了的欲望追求中。他想跳出这个淫浊不洁的世界。

因为跳出世俗的圈子而看清世俗的污浊,从而生出厌离之心,这正是古往今来许多求道者的共同起点。

韦应物因而结交了许多佛道修炼中的朋友,和他们讨论修炼中的问题,另一方面则自己阅读修炼的经典,直接参悟修炼的真谛。

他所阅读的书基本上是道家的典籍,他有时品味著山涧中的清水,高声吟咏老子的《道德经》;有时在树林中研读《易经》之后,走出来面对闲歇溪边的鸥鸟,感到心定神闲;有时夜深人静潜心研习,身心融入「无为」的气氛中而无限快乐;或者因事起兴,提笔作诗,把心怀冲和之气读「道经」的体验融入诗句中去。[5]

这些道家经典都是讲究「养真气」,讲究清静无为,修一个「真」字,这是典型的道家修炼方法。

老子主张无为而治、天人合一、清静无为。明 张路 《老子骑牛图》,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藏。(图片来源: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)

两次服灵药 身心大变

任何一个修炼人都会遇到许多磨难,因为任何人都可能在生生世世的轮回中造下许多恶业,在修炼中要以磨难的形式来全部或者部分地偿还。其中最普遍、几乎人人都逃不过的就是「病业」。而身体已经在某一层次净化过的修炼人,也可能在更高层次的净化中表现出「病业反应」。

韦应物壮年早衰,身体不好,初入道门时当然希望在身体上来个转变,修炼过程中也遇到过几次「病业反应」[6],他至少有过两次服食「灵药」治病的经历。

有一次,修道的朋友从高入云霄的碧涧苍松上采到了一些稀罕的松英,几个道人连夜制成五粒「松英丸」派人送给他。他在家中布置了道场,斋戒之后才服食灵药,服下后便「献诗代启」表示感谢,并盛赞其功效。

他觉得服灵药之后身心大变,不但从此不沾荤膻,而且对人事的看法也变了,连看到自己的官印都觉得是「与心违」的东西了。

另一次是吃「黄精」。黄精是一味中药,药用其根,《神农本草》上列为上品,属于「久服轻身延年」的一类药。道人们在西山把黄精根子采回来,经过九蒸九晒后,于半夜子时开始以适当火候熬煮,煮得满屋馨香。

韦应物服食黄精后也是激动万分,觉得自己已非俗士,已经游心物外,并且希望最终脱印绶弃官修道,「永与天壤存」,修成得道。[7]

激励自己 诗中描述向往的修炼境界

韦应物在他的诗中也记述了一些他所看到或者听到的人事物,用以鼓励自己精进不懈地修炼。

他亲自见过一个无名僧人,他称之为「上方僧」,独自一人住在附近山上的蓝溪寺,却从来不烧过夜火,有时一个人晚上到寒冷的泉边去汲泉水,三十年不曾下山。韦应物很佩服其修道之心的坚实精纯。

他在一首诗中记述,有三弟兄一起在深山的茅草房中「读仙经」修道,仙人变为白鹿来引诱,两个弟弟忍不住去和鹿玩,哥哥独自坚持诵读,后来成道。那时两个弟弟仰天大哭,方知「一失毫厘」而丢掉了千万年难遇的机缘。故事情节简单到有点像专给小孩子看的童话,但韦应物却郑重其事地用长达二十句的七言诗记下来用以自励。

韦应物用以自励的还有一些有名的神仙故事,其中包括「西王母」和「汉武帝」的故事。[8]

另外,韦应物对山野林泉极其向往,对山寺钟声有著特别的感情。在他的诗集中到处都能听到钟声,其中有好几首属于他诗集中的名篇。按照他自己的解释,「听到山中悠扬的钟声,便使人想起修炼而顿萌『道心』;向晚之时从烟云缭绕的地方传出的磬声,让人感到心空意远」。[9]

结语

韦应物早年浪荡,行为不检,甚至犯罪而不伏法。由于某种特殊的机缘,他走上了修道之路,从此以后,韦应物戒掉了自己的众多陋习,逐渐从一个无恶不作的恶霸地痞转变成为一个虔诚的修道者,诗歌的创作也随之开始,真是浪子回头金不换。

二十七岁时的韦应物通过选拔后出任洛阳丞,开始了自己的仕途。虽然他的仕途生涯并不显赫,前前后后出任的都是职位较低的小官,但人生的大起大落使他的心性有了很大的提高,修炼也到了一定的层次。自宋代起,人们对他的品格评价甚高。他的两句诗,「身多疾病思田里,邑有流亡愧俸钱」,范仲淹叹为「仁者之言」,朱熹盛称「圣矣」,视为圣人之言。[10]

后人一直相传的是,韦应物「为性高洁,鲜食寡欲,所居焚香扫地而坐。」最后他修为到了哪一步,我们无从考查,但他曾在一首诗中说自己已经名列「仙爵」[11],殆非妄言也。

参考资料

[1] 高步瀛:《唐宋诗举要》;
[2] 施补华:《砚佣说诗》:「《寄全椒山中道士》一作,东坡刻意学之而终不似。盖东坡用力,韦公不用力;东坡尚意,韦公不尚意,微妙之诣也。」;
[3] 沈德潜:《说诗啐语》:「五言绝句,右丞之自然,太白之高妙,苏州之古淡,并入化境。」;
[4] 白居易:《与元九书》;
[5]《中严家令》:「聊披道书暇,还此听松风。」《春日郊居寄万年吉少府中孚三原少府伟夏候校书审》:「独饮涧中水,吟咏老氏书。」卷二;《答李(?)三首》(其三):「林中观易罢,溪上对鸥闲。」《答崔都水》:「深夜竹庭学,孤灯案上书。不遇无为化,谁复得闲居。」卷五;《县斋》:「即事玩文墨,抱冲披道经。」《郡中西斋》:「清觞养真气,玉书示道流。」卷八;
[6]《郡斋卧疾绝句》:「香炉宿火灭,兰灯宵影微。秋斋独卧病,谁与覆寒衣。」卷八;
[7]《紫阁东林居士叔缄赐松英丸捧对欣喜盖非尘侣之所当服辄献诗代启》,卷二;《饵黄精》,卷八;
[8]《上方僧》:「见月出东山,上方高处禅。空林无宿火,独夜汲寒泉。不下蓝溪寺,今来三十年。」卷八;《学仙》:「昔有道士求神仙,灵贞下试心确然。千钧巨石一发悬,卧之石下十三年。存道忘身一试过,名奏玉皇乃升天。云气冉冉渐不见,留与弟子但精坚。……古来三人皆弟兄,结茅深山读仙经。……仙人变化为白鹿,二弟玩之兄诵读。读多七过可乞言,为子心精得神仙。可怜二弟仰天哭,一失毫厘千万年。」《王母歌》,《马明生遇神女歌》,《宝观主白鸲鹆歌》,卷九;《汉武帝杂歌》,卷十;
[9]《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》,《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》,《经少林精舍寄都邑亲友》:「鸣钟生道心,暮磬空云烟。」卷二;《赋得暮雨送李胃》,卷四;《烟际钟》,卷八;
[10]《寄李儋元锡》,卷三;
[11]《和吴舍人早春归沐西亭言志》:「名虽列仙爵,心已遣尘机。」卷五;
本文所引诗文,除已注明出处者外,可参《韦苏州集》,王云五主编「国学基本丛书(四百种)」,台湾商务印书馆,中华民国五十七年九月台一版。

【关联文章】
古代诗人修炼故事 (1) 游仙诗描绘真实的神仙世界?
古代诗人修炼故事 (2) 陶渊明一生修真 苏轼赞后无来者
古代诗人修炼故事 (3) 视功名如浮云 韦应物入道修仙
古代诗人修炼故事 (4)「诗中有画」王维亦官亦隐参禅求道

【延伸阅读】

肺癌痊愈(1)高僧送他一本奇书
什么是人神间连接的纽带
「身心终于找到归宿」

明慧网原文:
古代诗人的修炼故事:韦应物https://big5.minghui.org/mh/articles/2003/2/5/44053.html

(本文主图来源:故宫博物院)

世局纷乱、灾异频仍、真假难辨⋯⋯
寻觅中,访问明慧之窗,让光明与智慧注入心田。

感谢您支持明慧之窗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