孔子《论语》中尽孝的四个内涵

孔子《论语》中尽孝的四个内涵

【明慧之窗记者心笃综合编辑】「百善孝为先」,照顾年迈的父母,对父母尽孝,反映出中华民族数千年来极为重视孝。古代帝王招贤纳士,其中有一个选才的标准叫「求忠孝于孝子之门」,所以「孝」对人格完善、家庭和睦、社会稳定起到很大作用。

「孝」字源于甲骨文,距今已有四千多年历史,金文(铸或刻于青铜器上的文字)孝字的构成,上面是「老」,下面是「子」;老护佑子,子支撑老。孝的原义为奉先思孝(孝敬先祖),现在的解释为善事父母。

孝的字形「老护佑子,子支撑老」,体现著父慈子孝的造字本义。(公有领域)

孔子与其弟子曾子的述作《孝经》中,孔子与曾子以一问一答的形式,把孝道表露开解无遗;历代帝王题跋作序最多,对后世影响也很深远。

《孝经》—— 纪孝行章第十,就记录了孔子所说孝子事亲的行为:如何对老人物质供养,精神赡养以及生病、死亡和祭奠的原则。

从《论语》中孔子回答「甚么是孝」—— 无违,忧亲,敬养和色难,可以理解「孝」更广泛和深刻的内涵。一起回顾孔子的论述,以及几则古代孝子感天动地的故事。

一、无违

意思是:不违背礼制。生前侍奉,死后埋葬、祭祀,应按照礼制要求。

孟懿子问孝。子曰:「无违。」樊迟曰:「何谓也?」子曰:「生,事之以礼;死,葬之以礼, 祭之以礼。」(《论语・为政》)

孟懿子是鲁国的大夫,他遵循父亲遗嘱向孔子学礼,以为这样就做到孝,便向孔子请教孝道。孔子告诉他,孝亲之道只在于无违而已。

孔子极重视孝,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父母尽孝道,无论他们在世或去世;尽孝时不应违背「礼」的规定,依礼而行才是孝。《弟子规》中:「父母呼,应勿缓,父母命,行勿懒。父母教,须敬听,父母责,须顺承。冬则温,夏则凊,晨则省,昏则定。」等关于孝之礼仪的详细解说。

春秋时期的曾子、东汉的黄香,就是依礼而孝的典范。

曾子细心观察父母饮食

曾子每到吃饭时,一定会细心观察父母的饮食口味与习惯,将父母最喜欢吃的食物牢记心里。因此一日三餐,他总能准备出父母最爱吃而又很丰盛的菜肴。他时刻想到的都是父母的需要,父母所喜爱的一切事物,他也都会放在自己心里,以便随时满足他们的心愿。

曾子不但非常重视奉养父母的身体,在日常生活、言语行为当中,也非常谨慎,惟恐有辱父母的养育之恩,担心自己表现不好而使父母蒙羞。

黄香事父极孝 扇枕温衾

黄香,东汉江夏安陆人。黄香九岁时母亲去世了,他侍奉父亲非常孝顺。酷夏时,他为父亲扇凉枕席;寒冬时,他又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。《三字经》中的「香九龄,能温席。孝于亲,所当执」,就是用黄香的孝道事迹说明孝顺行为是为人子女的本分。

扇枕温衾:黄香侍奉父亲非常孝顺。酷夏时,他为父亲扇凉枕席;寒冬时,他又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。

二、忧亲

意思是:关心和照顾父母的身体。

孟武伯问孝。子曰:「父母唯其疾之忧。」(《论语・为政》)

意思是:关心和照顾父母的身体。

孟武伯问孝。子曰:「父母唯其疾之忧。」(《论语・为政》)

孟武伯是孟懿子之子,他来向孔子讨教,孔子回答他说:对于父母的孝,表现在对他们的病痛忧虑和关心上。

春秋时期的郯(音谈,tán)子、西汉文帝刘恒,都是仁孝至贤、忧父母之疾的典范。

郯子鹿乳奉亲

郯子的父母年老,患眼疾,需饮鹿乳疗治。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,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,供奉双亲。一次取乳时,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,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,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,猎人敬他孝顺,以鹿乳相赠,护送他出山。

鹿乳奉亲:郯子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,猎人敬他孝顺,以鹿乳相赠,护送他出山。

汉文帝亲尝汤药

汉文帝刘恒以仁孝之名,闻于天下,侍奉母亲从不懈怠。母亲卧病三年,他常常目不交睫、衣不解带;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。他在位二十四年,重德治,兴礼仪,注意发展农业,使西汉社会稳定,人丁兴旺,经济发展。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「文景之治」。

亲尝汤药:汉文帝侍奉母亲从不懈怠。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。

三、敬养

意思是:发自内心、和颜悦色赡养长辈。

子游问孝。子曰:「今之孝者,是谓能养。至于犬马,皆能有养;不敬,何以别乎?」

孔子认为老人不仅需要奉养及物质上的满足,更需要尊敬和精神上的满足。人们对于犬马及宠物都能尽心尽力地饲养,如果对于父母只知奉养而不尊敬,那就不能称为孝了。真正孝敬父母,要去体谅父母的感受,敬重父母的意愿,如果没有敬重之心,那样养又有何意义呢?

春秋时期的闵损、东汉齐国人江革,就是能发自内心、和颜悦色赡养长辈的典范。

闵损芦衣顺母

闵损,字子骞,春秋时期鲁国人,孔子的弟子,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。孔子曾赞扬他说:「孝哉,闵子骞!」。

他生母早死,父亲娶了后妻,又生了两个儿子。继母经常虐待他,冬天,两个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,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「棉衣」。一天,父亲出门,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,将绳子掉落地上,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,芦花随著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,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。

父亲返回家,要休逐后妻。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,说:「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,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。」父亲十分感动,就依了他。继母听说,悔恨知错,从此对待他如亲子。

闵损,字子骞,春秋时期鲁国人,孔子的弟子,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。他留下了「芦衣顺母」的故事。

江革行佣供母

江革,东汉时齐国人,少年丧父,单独与其母居,侍奉母亲极为孝顺。当时天下大乱,盗贼并起,母亲年迈,腿脚不方便,江革背著母亲四处逃难。在逃难期间,备经阻险,经常只能以采拾奉养其母。几次遇到匪盗,盗贼欲劫去为盗,否则杀死他。江革往往涕泣哀求:老母年迈,无人奉养。

他的孝顺每每感动遇盗贼,于是不忍杀他,也有给予指示避开兵乱的途径,使得江革与其母在乱中可俱得保全。后来他辗转到达江苏下邳(音陪,pī),做雇工供养母亲,自己贫穷赤脚,而母亲所需甚丰。

光武帝建武末年,江革与母归乡里。由于江革不想让车子动摇过大,所以不使用牛马而亲自拉车,乡里称他为「江巨孝」。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,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,任五官中郎将。

行佣供母:江革的孝顺每每感动遇盗贼,于是不忍杀他,也有给予指示避开兵乱的途径,使得江革与其母在乱中可俱得保全。

四、色难

意思是:孝亲的态度不怨,恭敬而愉悦。

子夏问孝。子曰:「色难。有事,弟子服其劳;有酒食,先生馔,曾是以为孝乎?」

孔子认为,真正的孝是从内心深处孝敬父母,才能在父母面前保持一贯的和悦之色。所以孔子在子夏问孝时,深有感触地说出「色难」二字。

能够孝顺父母、尊敬父母、赡养父母,可说已做得很好;而从考虑到父母的感受出发,能经常在父母面前展露愉悦容色,就更加难能可贵了。在中国历史上,有无数这样的用心晚辈,老莱子便是其中一位。

老莱子戏彩娱亲

老莱子,春秋时期楚国隐士,为躲避世乱,自耕于蒙山南麓。他非常孝顺,把最可口的食物和最好的衣物、用品,都用来供养双亲。《礼记》云:「恒言不称老。」意思是,为人子女永远不要在父母面前声称自己已经老了,不让父母觉得他们已走入风烛残年。所以老莱子虽已年过七十,但在父母面前从不言老。

为了让父母能够快乐起来,他用心良苦地装出许多活泼可爱的样子逗双亲高兴。有一次,老莱子特意穿著一件五色彩衣,在父亲生日那天,装成小孩儿模样,手持拨鼓如小孩子般戏耍,以博父母开怀。

一次为双亲送水,进屋时跌了一跤,他怕父母伤心,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,逗得二老大笑。

一天,厅堂旁边刚好有一群小鸡,他一时兴起,就学老鹰抓小鸡的动作逗双亲高兴,一时间鸡飞狗跳,热闹不已。小鸡一颠一颠地到处跑,特别可爱。而他故意装成非常笨拙的样子,双亲笑得合不拢嘴。

父母在老莱子无微不至的照料下,过著幸福安乐的生活,家里充满祥和。

【关联文章】
九九话重阳

【延伸阅读】
中秋说「孝」: 看古今孝感天地的故事
【茶余夜话】时空穿越 唐朝韩滉收到孔子来信
【正史嘉言】立人之道:人心所归 惟道与义

明慧网原文:
https://big5.minghui.org/mh/articles/2018/12/22/中华传统美德故事(孝篇)之四-曾参养志-378385.html
【神传文化】扇枕温衾和五十年代的二十四孝图(图)https://big5.minghui.org/mh/articles/2005/3/17/97115.html
【神传文化】鹿乳奉亲(图)
https://big5.minghui.org/mh/articles/2005/3/19/97108.html
《二十四孝图》:亲尝汤药https://big5.minghui.org/mh/articles/2005/3/12/97104.html
《二十四孝图》:芦衣顺母https://big5.minghui.org/mh/articles/2005/3/15/97107.html
【神传文化】行佣供母(图)https://big5.minghui.org/mh/articles/2005/3/20/97111.html
https://big5.minghui.org/mh/articles/2018/12/23/中华传统美德故事(孝篇)之五-老莱斑衣-378384.html

(本文图片来源:明慧网;主图说明:《二十四孝图》— 啮指痛心)

世局纷乱、灾异频仍、真假难辨⋯⋯
寻觅中,访问明慧之窗,让光明与智慧注入心田。

感谢您支持明慧之窗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