千古无同局  围棋真谛不在胜负

千古无同局 围棋真谛不在胜负

【明慧之窗记者心笃综合编辑】琴、棋、书、画是中国四大古老的文化艺术,源远流长,蕴含了人与自然的谐和、天人合一的宇宙观,是自古以来谦谦君子修身所必须掌握的技能。其中的棋指的就是围棋。围棋于二千五百多年前在中国发明,被认为是至今仍在玩的最古老的棋盘游戏。

千古以来,多少帝王将相、文人雅士、市井布衣乐此不疲,唐太宗就是其中之一。唐太宗不仅深明棋艺棋理,并作了不少围棋诗赋,如他在《咏棋》中写道:「手谈标昔美,坐隐逸前良。参差分两势,玄素引双行。舍生非假命,带死不关伤。方知仙岭侧,烂斧几寒芳。」

法天圆地方 弈者如坐隐

从《咏棋》诗中可看出围棋在中国古时有多种别称,以下仅举几个:

「手谈」:《世说新语・巧艺第二十一》有个典故:「王中郎以围棋是坐隐,支公以围棋为手谈。」其中的支公是东晋名僧,他看到下棋时双方往往少说话或不说话,用手代替嘴的交谈,故称手谈。

「坐隐」:王中郎即东晋名士王坦之,他是《王蓝田食鸡子》故事中的主角王述的儿子。王坦之把弈者正襟危坐、运神凝思时喜怒不行于色的神态,比作是僧人参禅入定,故称坐隐。

「玄素」:玄黑,素白,又称「黑白」,皆引申指围棋。

「烂柯」:据南朝梁任昉《述异记》卷上所载,有位樵夫名叫王质,进山伐木时遇见几位仙童对弈、吟曲。于是他把砍柴用的斧放在溪边地上,驻足观看。仙童递给他一枚仙果,他含在嘴里便不觉得饥渴。

不久,仙童提醒他该回家了。王质起身去拿斧时,一看斧柄(柯)已经腐烂了,磨得锋利的斧刃也锈迹斑驳了。当他回家乡时,竟无人认得他,他提起的事,有几位老者都说是几百年前的事了。原来,王质误入仙境,方觉「山中方一日,世上已千年」。「烂柯」便成了围棋的别称之一。

「方圆」:棋盘为方,棋子为圆,引申指围棋。局方而静,棋圆而动,法天圆地方之象,而得天地造化的对映之理。

「楸枰」:古代以揪木做成枰(棋盘),代指围棋。

「棋」:同「棋」。《集韵・之韵》:「棋,或作棋,通作棋。」字底部的「石」「木」,表示古代围棋子多用玉石或者木制品所做。

「弈」:春秋时期《论语・阳货》中:「饱食终日,无所用心,难矣哉!不有博弈者乎?为之犹贤乎已。」其中的「弈」就是最早对围棋的称呼。所以下围棋又称对弈、博弈、奕棋。

东晋名士王坦之把弈者正襟危坐、运神凝思时喜怒不行于色的神态,比作是僧人参禅入定,故称坐隐。(五代十国时期周文矩《重屏会棋图》局部,公有领域)

围棋的起源:尧舜用于教子

有关围棋起源的传说甚多,比较公认是最早起源于尧帝。晋代张华《博物志》曰:「尧造围棋,以教丹朱。」书中还提到,舜觉得自己的儿子商均不甚聪慧,也曾制作围棋教子。

宋代罗泌《路史后记》中说,尧娶妻富宜氏,生下儿子丹朱。丹朱行为不好,骄傲自满,暴躁任性,让尧很费心。有一次尧来到汾水之滨,看到两位神仙对坐松树下,划沙为道,以黑白行列如阵图。

尧就上前请教教化丹朱的方法,一仙曰:「丹朱善争而愚,当投其所好,以闲其情。」然后指著沙道石子说:「此谓弈枰,亦名围棋,局方而静,棋圆而动,以法天地,自立此戏,世无解者。」(仙话见《历代神仙通鉴》)

尧向两位神仙学习围棋之后,教予儿子以陶其心性,丹朱学了围棋果真有长进。

围棋并非是争输赢的游戏,而是为了陶冶情操、修身养性、生慧增智、抒发意境。(明 周臣《松窗对弈图・轴》局部,台北故宫博物院)

围棋的玄妙:象征宇宙天地

围棋奥妙莫测,方圆不及二尺的棋盘上纵横各十九纹,棋路交错,泾渭分明。三百六十一枚黑白棋子错落有致,变幻无常。

有近代围棋泰斗认为,围棋盘象征著宇宙,中间的一点「天元」代表宇宙的中心,而其他的三百六十个棋点代表著三百六十个天体,三百六十这个数字在黄历中代表三百六十天;四个边为四季的春夏秋冬,白子和黑子为昼和夜。如此一来,宇宙天地的一切便具象化于这小小棋盘中。

从《周易本义》卷首所载《河图》与《洛书》黑白圆点的布局来看,围棋与它们也可能有些渊源。据说围棋盘面效法《洛书》,三百六十一个交叉点、八个方位星、周边七十二个交叉点,与三百六十周天(绕天球一周)、八卦、七十二候相应。棋子扁圆形,上突下平,分黑白两色,象征阴阳。

甘肃敦煌莫高窟石室发现的南北朝时期《棋经》中也载有「三百六十一道,仿周天之度数。」

围棋与《周易》、《河图》、《洛书》、八卦等一样,不是这一期人类文明所创造出的文化,而是史前文化,都是神传给人类的文化,难怪民间有「此物只应天上有」之说。

又如《梨轩曼衍》云:「围棋初非人间之事:始出于巴邛(音琼 ,qióng )之橘,周穆王之墓;继出于石室,又见于商山,乃仙家养性乐道之具。」传说隋唐时期巴邛有户人家有座橘园,某次霜降后,人们看见两个斗大的橘子悬在树上,啧啧称奇之余把它们剖开一探究竟,里面竟有两个白发红颜老人在下围棋。(事见唐朝牛僧孺《玄怪录・巴邛人》)。

围棋在春秋、战国时期已广为流行,《左传》、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等书中都有记载。在繁荣鼎盛的唐代,围棋有了空前的发展,并风靡全国。唐玄宗特地设置了一种官职,叫「棋待诏」,棋手需经严格考试方能入选,官阶九品,与「画待诏」、「书待诏」一样,都是隶属于翰林院,所以又被统称为「翰林」。

古时,围棋并非是争输赢的游戏,而是为了陶冶情操、修身养性、生慧增智、抒发意境,而且围棋还与天象易理、兵法策略、治国安邦等相关联,包罗万象。

围棋博大精深,玄妙无穷,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的智慧与灵性。(明 仇英《汉宫春晓・卷》局部,台北故宫博物院)

千古无同局

围棋博大精深,玄妙无穷,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的智慧与灵性,规则简单而变化万千。

沈括在《梦溪笔谈》中谈到围棋的变幻数量时,称「大约连书万字四十三,即是局之大数。」因为每个棋点有三种可能:黑、白、空,因为有三百六十一个点,所以变幻的可能性就是3的361次方。其书中「四十三」是指四十三个万,可不是指四十三万,因而有「千古无同局」的说法。

若以一秒钟数过一种棋形变幻,要把全部的棋形数完,大约要数亿年的时间。从棋盘中有限的空间进入到无限的空间,演绎出多少传奇佳话、美文诗赋、乃至兵书演算法、治国方略,成为中华文明史上一朵绚丽的奇葩。

最后,与您分享几首关于围棋的诗作。

唐代刘禹锡的《 观棋歌》云:「初疑磊落曙天星,次见搏击三秋兵, 雁行布阵众未晓, 虎穴得子人皆惊。」生动地描述围棋棋局的发展变化 ,惊叹围棋之妙著(精妙的下法)。

宋代张拟的「豪鹰欲击形还匿,怒蚁初复陈已成。」描写了围棋的沧海桑田,兵家胜负,今古之常。

元代黄庚的《棋声》云:「何处仙人爱手谈,时闻剥啄竹林间,一枰玉子敲云碎,几度午窗惊梦残。」描写出在静里思索,在棋处安生的幽远意境。

从棋盘中有限的空间进入到无限的空间,演绎出多少传奇佳话、美文诗赋、乃至兵书演算法、治国方略,成为中华文明史上一朵绚丽的奇葩。(明 方正阳《高士下棋图》,公有领域)

【延伸阅读】
五千华夏文明的点睛之笔:琴棋书画
【正史嘉言】人生如白驹过隙:机不可失 时不再来

明慧网原文:
https://big5.minghui.org/mh/articles/2005/7/15/【神传文化】围棋真谛不在胜负-106115.html
https://big5.minghui.org/mh/articles/2010/6/6/琴棋书画-此中有真意-224959.html
https://big5.minghui.org/mh/articles/2019/8/25/观棋烂柯-391899.html

(本文主图来源:公有领域)

世局纷乱、灾异频仍、真假难辨⋯⋯
寻觅中,访问明慧之窗,让光明与智慧注入心田。

感谢您支持明慧之窗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