探究神传文化中的乐舞(下)

探究神传文化中的乐舞(下)

【明慧之窗记者方睛综合报导】谈起「舞」,必然离不开「乐」。「乐」与「舞」的融合表现,从乐曲旋律涓流而出再透过肢体的延伸、旋转、跳跃、翻腾的展现,舞者脸部面容的变化、眼神的流转,传递出的内涵超越语言与种族间的隔阂,体现出的不同民族精神层次的文化面貌,是神赐予人类最神奇美妙的礼物。

接上文

「乐」是神传文化 为教化人心而诞生

其实「乐舞」所展现出的神迹,在历史的发展中一直都存在著,只是越到后世,随著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,不断被欲望与执著所束缚,精神能量越来越退化,这种神迹的展现便越来越隐蔽,不再像远古时表现得那么直接与强烈。但,只要用心去发掘,还是能感应到那隐藏在「乐」背后深处的远古神力……

在东方传说中,人类文明之始,神曾下世转生为圣人,将智慧带给人类,传授给人类文化,保护人类走过蛮荒进入文明。「乐」就这样产生了,高深莫测的中华文明也是这样产生的,所以被称为神传文化。

燧人氏、伏羲氏、女娲氏、神农氏等等,都是神下世的圣人,他们曾以半人半神的状态存在,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神迹,给中华民族留下高深莫测的智慧。

「乐」对人心的教化作用从它诞生的那一刻就具备了,在历史的发展中也一直延续著这个作用,聆听高雅的音乐,可以使人内心平和、安抚人心;可以提升气质,使人变得优雅;可以归正道德,端正人的品行。只是越到近代表现得越隐蔽、微弱,反而娱乐起了主导作用,使「乐」的教化作用几乎被破坏殆尽,慢慢成了败坏人心道德、放纵情欲的工具。

中华文化中极其重视礼乐教化,是一个重要组成部份。共匪乱华之前,几千年来,不管朝代如何轮换,风云如何突变,礼乐治世的地位从没有人撼动过。可见礼乐对人心的教化力量,以及在古人心中的地位。

聆听高雅的音乐,可以使人内心平和、安抚人心。(图片来源:神韵艺术团官方网站)

「乐」是传播信息与政令推行的工具

早期的「乐」除了教化人心、归正万物秩序以外,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,就是作为信息传播与政令推行的工具。

古话说:「四门贴告示,总有不识字的」,文字虽然在黄帝时就已经有了,但是,直到春秋时期,建立民间私学以前,却只有贵族子弟才能接受教育、识字,士以下的普通百姓是不能读书识字的。商朝更是如此,连一般的贵族都不会识字,仅有极少数与文字打交道的史官、巫觋或高级的贵族才能识字,普通百姓根本接触不到文字。文字传播信息、发布政令,那是文字在民间普及以后的事了。比如在位时,曾将五种刑法以图画画在日用器物上,用来传播法律,是传播的一种方式,但也不是最主要方式。那时,「乐」才是传播信息、推行教化的一个主要方式,这是「乐」早期发展出来的一个重要作用。

很长一段历史时期,君王经常会派人到民间去采集民乐,称之为「采风」。《诗经》中的《国风》就是从民间采集来的,「采风」一词也是由此而来。汉朝乐府也是如此,君王派人深入民间,「采风」的目地,不是为了娱乐,主要是用来了解民风民俗的变迁、倾听百姓的心声、了解百姓的生活与民间疾苦,以对照发现自己施政的得失。[20]

「乐」是君王向天下发布推行教化,以及了解社会风气、倾听民声的重要渠道。君王将对天下的教化谱成乐舞,然后推行传播于天下,天下百姓在载歌载舞间同化君王的教化,润物无声。

「乐」的征伐之用

兵法中,孙子认为「不战而屈人之兵」是用兵的最高境界,指的是用谋略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。如果连谋略都不屑使用,只以歌舞便令兵将解甲、远夷臣服,这又是何等的境界?

据《尚书》记载:蚩尤被黄帝打败斩杀后,其九黎部落的残部发展出后来的三苗族,三苗民风剽悍、野蛮善战、喜欢作乱、难以驯服,一直是当时社会头痛的问题。帝时,三苗又不服统治而再次作乱,便派带兵征伐。讨伐一个月后,仍无法征服三苗族,于是,便听从伯益的建议,停用武力,班师还朝。

退兵回来后,帝大力施行教化,在皇宫的东西两阶之间,令人手执羽毛、盾牌,大演乐舞,以示天下。很快的,乐舞的教化也在三苗族里传播开了。七十天后,三苗被感化,前来归顺,表示臣服。[21]

周武王「歌舞以凌殷人」大败商纣

在《华阳国志》与《白虎通》中也有记载:武王伐纣决战朝歌之野时,仅率兵车三百乘,士卒四万五千人,冲锋三千人。而纣王的军队是七十万人,众寡悬殊。就在两军交锋之时,鼓声震天,武王军队踩著鼓点的节奏,歌舞大作,前头唱歌后面跳舞,迎向纣王大军,「歌舞以凌殷人」。

(图片来源:神韵艺术团官方网站)

商朝大军面临如此阵容,临阵倒戈,带领武王军队进攻朝歌,使弱小的武王摧枯拉朽般地击败了强大的商朝,成为天下共主[22]。

歌舞能屈人之兵,古人在残酷的战争之中,在冲锋陷阵之时,亦能歌舞而战,这在今天看来,是何等的浪漫情怀。

早期乐舞之所以具备如此大的能量,能直接通神,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那时人类思想纯净,心诚意善,没有甚么欲望和执著,单纯而简单,所以能将「乐」的能量发挥到极致。

「乐」沦为娱乐 巫风渐起神力式微

《尚书﹒伊训》中记载:伊尹训导太甲说:先王商曾警戒官员「敢有一天到晚在宫中跳舞、在室内纵情歌唱的,叫作巫风……国君沾染了巫风,国家必亡。」[23]。

说明早期的「乐」已由教化百姓、感天通神等功用,慢慢演变出供人娱乐享受等功用,当「乐」完全沦为人类纵情娱乐的工具时,就会形成一种邪淫的风气,这个风气被称为「巫风」,它败坏了国家风气,堕落了社会道德。

《管子﹒轻重甲》载:「从前夏桀时,宫中养有女乐三万人,每天清晨高歌于端门,舞乐之声,大路上都听得见,她们无不穿著奢华的衣服。」[24]可见,在夏朝末期「巫风」就已经兴起了。当乐舞堕落成给人类纵情享乐的工具时,它那通神的能力就在历史中慢慢消失,其背后神奇的能量也越来越微弱。

君子以「乐」同化大道 小人用「乐」放纵私欲

《乐记》是中国现存最早、影响最大的音乐论著,收录于《礼记》之中,成为儒家经典。

《乐记》中说:「乐的作用是用来归正人心的[25],无论多么隆重的乐,都不是为给人极尽声情享受的;无论多么盛大的食飨之礼,都不是给人穷尽味欲的。」

举例来说:「演奏《清庙》之乐所用的瑟,上面是红色丝弦,下边是稀疏的孔,一个人唱,三个人和,其目的显然不在于追求动听,但是内涵深远。」「又如大飨之礼,以水代替酒,盘子里放的是生肉生鱼,肉汁也不加任何调料,其目的显然也不在于追求好吃,但意义重大。」

由此看来,古圣先王制礼作乐,其目地并不是要满足人们口腹耳目的享受,而是为了教化人民清心寡欲,回归自然大道。[26]

「乐是让人快乐的。但是君子获得的快乐是因为用「乐」同化了大道,小人获得的快乐是用乐来满足了人欲。用天道来节制私欲,则会得到真正的快乐而不迷乱;放纵私欲而远离天道,就会迷失心智而得不到真正的快乐。」[27]

以上是《乐记》中的论述,根据这个标准,现代人类所流行的音乐、舞蹈基本大都属于「淫乐」的范围,起败坏社会道德的作用,所以神迹全无。

(明,仇英《汉宫春晓图》局部)

德不配「乐」 晋国大旱三年

司马迁的《史记》中也有收录《乐记》,但有微小差异,名为《乐书》。

《乐书》中还记载著这么一个历史故事:

春秋时期,一次,卫灵公到晋国去拜访晋平公,晚上住在濮水边的上等客舍中。半夜时分,卫灵公突然听到弹琴的声音,就问身边的人有没有听到,身边人都说甚么也听不到。于是,卫灵公便召来师涓说:「我听到琴声,但问身边的人都说没有听到,这看来,好像是鬼神的声音,我将听到的声音向你讲述一遍,你记下来。」

卫灵公一边叙述,师涓一边拿著琴按照卫灵公的描述记录,到了天亮后才记录完毕。记录完毕后,师涓又练习了一天,练习好了,他们才一起去晋国见晋平公。

到了晋国,晋平公设酒宴款待他们。酒喝得正欢畅时,卫灵公便请求把路上听来的曲子弹给晋平公听,以助兴。晋平公很高兴,就令师涓坐在师旷的身边弹奏。师涓是卫灵公的乐师,而师旷是晋平公的乐师。师涓的曲子还没弹完,师旷便赶紧制止他说:「这是亡国的声音啊,不能再弹了!」

晋平公就问师旷为甚么这么说。师旷说:「这首琴曲是师延从前为商纣王创作的,武王伐纣后,师延逃到东边,最后跳进了濮水之中,这首曲子肯定是从濮水上听来的,谁先听到这琴曲国家就会衰败。」但晋平公不在乎,还是让师涓将它弹完了。

听完后,晋平公意犹未尽,便问师旷:「这个世界上应该没有比这曲子更悲伤的音乐了吧?」师旷说:「有」。晋平公问师旷:「能不能弹奏出来听听。」师旷说:「您的德行不够,不可以听这曲子。」晋平公还是坚持让师旷弹奏,师旷没办法就弹了起来。

刚弹奏完一段后,就有16只仙鹤从天边飞来,聚集在廊门前;再弹第二段时,这些仙鹤就伸长脖子鸣叫起来,还拍著翅膀随著琴声起舞。

平公大喜,起身为师旷祝酒,然后又问师旷:「应该没有比刚才这曲子更悲伤的音乐了吧?」师旷说:「有,过去黄帝召集鬼神时弹奏的曲子《清角》,比这更悲伤,但您的德行太薄,不配听到此曲,否则将会引来败亡的灾祸。」

晋平公说:「我这一大把年纪了,还在乎败亡吗?我就喜好音乐,但愿能够听到它。」师旷没有办法,就再次弹奏起来。弹完第一段,就有白云从西北方的天空中涌起;再弹第二段时,狂风暴雨便铺天盖地而来,将廊上的瓦片都刮飞了,左右的人都吓得四散奔逃,平公也害怕得趴在廊屋中。接著,晋国便大旱了三年,寸草不生。

《王子年拾遗记》中还记载了师延的故事:师延是商朝的乐师,但此人神秘莫测,没有人了解他。他当过黄帝时的乐官,也在夏朝做过乐官,能从各国的乐声中预测这个国家的兴衰存亡。

夏朝末年时,他预测到夏朝要灭亡,商朝要兴盛,就抱著乐器投奔商汤。然而到纣王时,因纣王沉淫声色,便将师延囚禁在阴宫中,准备动用炮烙之刑。师延在阴宫中弹奏起高雅的音乐,看守的狱卒便厌烦地说:「这些都是很久以前的老调子,不是我们这样的人喜欢听的。」于是,师延又弹奏起淫迷的音乐,表现长夜的欢娱,看守们都听得心神荡漾,迷失了心智,师延便乘机逃了出来。

在逃亡的途中,师延听说周武王要出兵伐纣,于是他在渡濮水的时候沉到水中去了。[28]

乐舞发展千年 汇流成中国古典舞

中华乐舞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演变,其舞蹈部份最终发展成为现在的中国古典舞。

中国古典舞,历史源远流长,内涵博大精深,经过了五千多年的发展与锤炼,已发展成为一套极为完美的舞蹈体系,是其它人类舞蹈所不可超越的。它融合了中华几千年发展历程中的宫廷舞蹈、民间舞蹈、戏剧、杂技、武术等元素,历经各朝文化的淬炼与沉淀,而不断丰富完善,才成就今天的样子。

中国古典舞,历史源远流长,内涵博大精深。(神韵艺术团提供)

除上古乐舞以外,中国古典舞在秦汉以后的历朝历代发展过程中,都留下过许多绝世经典。如《盘鼓舞》、《白纻舞》、《剑器舞》、《柘枝舞》、《胡旋舞》、《胡腾舞》、《春莺啭》、《绿腰》、《秦王破阵乐》、《霓裳羽衣舞》、《十六天魔舞》、《观音舞》等等,令人叹为观止。

但如此神奇完美的中国古典舞,在现代中国却被破坏得面目皆非,不伦不类。

如今在中国大陆根本看不到正宗的中国古典舞,中共破坏了中国古典舞历经几千年所形成的这套完美体系,混杂了芭蕾舞、现代舞、爵士舞等等外来元素的污染,变得混杂而变异,完全失去了中国古典舞高雅、纯正而平和的格调,让人无法获得纯正中华文化之美的享受。

神韵艺术演绎中国古典舞 玄妙仙境舞台再现

当今人类世界,唯有神韵艺术团继承了最纯正的中国古典舞。她是中国古典舞在当今唯一的正统继承者与集大成者。所以若想欣赏最纯正而无污染的中国古典舞表演,那就去看神韵艺术团的巡回演出。

神韵艺术团于二零零六年在纽约成立,其宗旨是复兴真正的传统文化,复兴纯正的中国古典舞。在十六年间,神韵艺术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,使人们对于中国传统艺术有了崭新的认知。神韵的表演,给人所带来的震撼是无以言表的,甚至在欣赏完演出的数天之内,眼前仍是神韵舞蹈演员的形像,耳畔仍回响著那完美而纯净的天籁高音,使人不免产生错觉,犹如身在人间而神游仙境。

神韵艺术团世界巡回演出。(图片来源:神韵艺术团官方网站)

神韵艺术团的纯正演出,让我找到了遗失数千年的神的踪迹:

那流光溢彩、美不胜收的纯正汉服;那失传的古美声唱法,以身体特殊的共振所发出的完美高音;那纯正传神的中国古典舞身法、身韵;那让人身临其境、全球独创的三维动态天幕与舞蹈完美的结合,将舞蹈演员、观众、三维仙境合而为一,令人忘却身在何处;将人间这个大舞台浓缩在这小舞台上的跨时空演绎,中华五千年的纯正神传文化,让人不知今夕何夕……

神韵艺术团引起世界的瞩目,成为世界第一秀。每年都会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,足迹几乎踏遍世界各大国家的最高档剧院,除中国大陆以外。因为中共的妒忌与恐惧,使得神韵艺术团至今仍无法踏足中国古典舞的发源地,这确实令人不解与遗憾。

神韵充满奇迹的演出让人深深震撼而折服,只有自己亲自去看过、亲身体验过,见证了真正中华神传文化的玄妙与神奇,才能真正明白。

(原文:

https://big5.minghui.org/mh/articles/2017/7/10/神传文化中的乐舞(上)-350607.html
https://big5.minghui.org/mh/articles/2017/7/11/神传文化中的乐舞(中)-350907.html
https://big5.minghui.org/mh/articles/2017/7/12/神传文化中的乐舞(下)-350906.html

注:

[20]《春秋公羊传》:「从十月尽正月止,……男年六十,女年五十无子者,官衣食之,使民间求诗。」「故王者不出户牖,尽知天下所苦。」《汉书﹒艺文志》:「古有采诗之官,王者所以观风俗,知得失,自考正也。」
[21]《尚书﹒大禹谟》:三旬,苗民逆命……班师振旅,帝乃诞敷文德,舞干羽于两阶。七旬,有苗格。
[22]《华阳国志》:「周武王伐纣,实得巴、蜀之师,著乎《尚书》。巴师勇锐,歌舞以凌殷人,前徒倒戈。故世称之曰「武王伐纣,前歌后舞」也。《白虎通﹒礼乐》记载:「武王起兵,前歌后舞,克殷之后,民人大喜」
[23]《尚书﹒伊训》:「制《官刑》,儆于有位。曰:敢有恒舞于宫、酣歌于室,时谓巫风……邦君有一于身,国必亡……」
[24]《管子﹒轻重甲》:「昔者桀之时,女乐三万人,晨噪于端门,乐闻于三衢,是无不服文绣衣裳者。」
[25]《乐记》:致乐以治心
[26]《乐记》:乐之隆,非极音也;食飨之礼,非致味也。清庙之瑟,朱弦而疏越,一倡而三叹,有遗音者矣。大飨之礼,尚玄酒而俎腥鱼,大羹不和,有遗味者矣。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,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,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。
[27]《《乐记》:乐者乐也。君子乐得其道,小人乐得其欲。以道制欲,则乐而不乱;以欲忘道,则惑而不乐。
[28]《王子年拾遗记》(《太平广记》引)

(本文主图来源:神韵艺术团官方网站)

世局纷乱、灾异频仍、真假难辨⋯⋯
寻觅中,访问明慧之窗,让光明与智慧注入心田。

感谢您支持明慧之窗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