探究神传文化中的乐舞(上)

探究神传文化中的乐舞(上)

【明慧之窗记者方睛综合报导】谈起「舞」,必然离不开「乐」。「乐」与「舞」的融合表现,从乐曲旋律涓流而出再透过肢体的延伸、旋转、跳跃、翻腾的展现,舞者脸部面容的变化、眼神的流转,传递出的内涵超越语言与种族间的隔阂,体现出的不同民族精神层次的文化面貌,是神赐予人类最神奇美妙的礼物。

唐代舞俑。(图片来源:公有领域)

乐舞的起源与功用

《诗经》是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,不但是古体诗,在上古时期的《诗经》也是用来歌唱、演奏,不单是歌唱,往往还配有舞蹈,可以载歌载舞。比如演奏《周颂﹒维清》时,配合跳「象舞」的这种舞蹈。遗憾的是,这些曲调与舞蹈在历史中已经失传,至今流传下来的只剩下诗词文字了。

古时「乐」的涵义,不单独局限于「音乐」,而是包含诗词、音乐、舞蹈,三者合而为一所表现出的「诗中有乐,乐中有舞,舞中有诗」的相互关系,称之为「乐舞」。

最初的「乐」并不是创造给人用以娱乐为功用的,而是用来调节自然、归正天地万物秩序而开创的。「乐」效法于自然宇宙的法则,即是效法创造万物的「道」,效法神的智慧,即带有神的力量与痕迹,能够归正万物,使一切同化大道谐和而有序。因此,早期的「乐」是社会教化人心最重要的工具。

乐舞的起源,最早可追溯至遥远的史前文明时期,称得上是史前文明的「活化石」。

上古文献中记载,远古时期,阴阳不调、万物偏离大道,自然法则被破坏的情况下因而创作了乐舞。以平衡阴阳、疏通引导万物,使自然回归谐和状态,使天下重归于大道。

据考察,在1984年至2001年,从河南舞阳贾湖遗址中,先后出土了30多支以仙鹤尺骨制成的骨笛,这些骨笛是距今7800年至9000年间入土埋葬的。

经过测试后,发现这些骨笛拥有两个八度的音域,在音域内半音阶齐全,能演奏富含变化音的少数民族或外国乐曲,音阶构成非常科学、完备。由此,可说明在8000多年前,中华民族早已具备了先进与完备的音乐理论知识,已远远超出本次人类文明的历史,足以印证中华「乐舞」在遥远的史前文明时期就已经诞生了。

乐舞的开创 调和天地万物与沟通神灵

史前的三皇时期,伏羲氏发明了「瑟」这种乐器,并创作了《立基》、《驾辨》等乐舞;女娲氏发明了「笙簧」,并统一了天下声律,创作了《充乐》这首乐舞;神农氏发明了「五弦琴」,创作了《扶犁》这首乐舞;另外还有朱襄氏的「五弦瑟」、葛天氏的《八阕》乐舞……这些尚有记载的远古乐舞,可能跨越了几度人类文明,虽然早已失传,但却是沉淀于人类记忆深处的远古印记。

早期的「乐」因为效法天地神灵的智慧,能够通神,所以主要也用于祭祀及沟通天地神灵的桥梁。

在《世本﹒帝系篇》中,女娲氏命令手下娥陵氏圣氏二人发明了「都良管」与「斑管」这两种乐器,统一了天下的音律,并与宇宙间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相合、对应,而创作了《充乐》这首乐舞。乐舞谱成后,化物无声,天下万物无不从最细微处同化大道,一切都谐和有序。

《吕氏春秋》中也有记载,朱襄氏治理天下的时候,大地经常刮风,阳气聚集蕴结以致阴阳失调、万物凋落、果实不能成熟。于是,朱襄氏的大臣士达创造出五根弦的瑟,用来演奏,引来阴气,以安定天下众生。而在远古阴康氏治理天下的时候,阴气过盛,聚集凝滞,阳气阻塞不按照正常的规律运行,导致人民精气抑郁而不舒畅,筋骨蜷缩而不健康,于是阴康氏创作舞蹈来加以疏通引导。

黄帝时期创作了大型乐舞《云门大卷》用来祭天、尧帝时期的《大咸》用于祭地、舜帝的《大韶》用以祭四望、大禹的《大夏》祭山川、商汤的《大濩》享先妣、周武的《大武》享先祖,这是上古有名的六首乐舞,在《周礼》中称其为「六代乐舞」都是用于祭祀的。不同的时间与场合使用不同的乐舞,祭祀不同的对象。

《六代小舞谱》是祭祀乐舞。(明,朱载堉,公有领域)

周朝时还专门设置了「大司乐」的国家级大型教育机构来教授这些乐舞 [5]。周代的贵族子弟,从十三岁开始就要学习「六小舞」,十五岁要学「象舞」,二十岁要学习「六代舞」,这是必修课,这些舞不学会,他们就无法踏入社会。

乐舞祭祀 感召仙禽异兽与天神来临

黄帝还创作了上古神曲《华胥引》与《清角》。

相传,黄帝在梦中神游了伏羲氏出生的故乡──华胥神国后,悟得治国养身的大道,经过28年的努力,将天下治理成了半人半神的国度,于是创作了《华胥引》做为纪念,这是《华胥引》的来历。

而《清角》的创作,始于,黄帝在西泰山召开了一次神鬼大会,他乘坐著六条龙拉的象车,车子左右各站立著一只毕方神鸟,风伯作法为他清扫道路,雨师降下甘露来洗尘,虎狼在前面开路,鬼神在后面保驾,腾蛇伏在地上以示恭敬,凤凰在上空盘旋为他遮挡骄阳。

黄帝召集这次鬼神大会后,便创作了《清角》以示纪念,这是《清角》的来历。据说《清角》能够沟通天地,号令鬼神,演奏时能引来仙鹤与凤凰,遮天蔽日,翱翔飞舞。[6]

史书中记载,春秋时,晋平公强令师旷弹奏《清角》,以致招来狂风大作,刮飞了廊上的瓦片,使得晋国大旱三年,赤地千里。所以《清角》是不能随便演奏的,也不是一般人能够享用的,其背后蕴含的力量太过于强大,若非大德之士,一般人驾驭不了,会带来灾祸。

五帝时期的乐舞,据《吕氏春秋》中记载:帝喾在位时,命令咸黑创作了《九招》、《六列》、《六英》等几首乐舞,另有一个名叫的人,发明了各种乐器。帝喾便令人以这些乐器演奏,表演这些乐舞,竟然引得凤凰、天鸡等神鸟飞来,随著乐曲翩跹起舞。帝喾大喜,便用这些乐舞来祭天,赞颂天帝之德。[7]

帝时,任命为乐官,效仿大自然山林溪谷的声音,创作了《大章》又名《大咸》乐舞,用来祭地。在演奏这首乐舞的时候,百兽都会随之起舞,自然万物都会和谐相处。[8]

另外《尚书﹒皋陶谟》与《帝王世纪》等古籍中都记载著:令人创作了《大韶》这首乐舞,共有九章,也称《九韶》、《箫韶》,并令人演奏九章《大韶》乐舞,演奏完后,有凤凰前来朝拜、起舞,百兽也都跟著起舞。[9]

中国古代宫廷音乐。(五代南唐《合乐图》局部,美国芝加哥美术馆藏)

《周礼》记载:在祭祀时演奏六代乐舞,演奏一遍,就感召来了鸟类和川泽之神;演奏两遍,就感召来了短毛的兽类和山林之神;演奏三遍,就感召来了鱼类和丘陵之神;演奏四遍,就感召来了长有细毛的动物和水边之神;演奏五遍,就感召来了有甲壳的动物和土神;演奏六遍,就感召来了麟凤龟龙和天神。[10]

又记载:在冬至那一天,在都城南郊的圜丘,以夹钟律为宫音,使用雷鼓雷鼗,使用独生的竹子制成的管乐器以及云和山上的良木制成的琴瑟,跳起《云门》之舞,在演奏到六遍时,天神就会纷纷降临,这时就可以向天神行使祭礼了。[11]

周朝早期,演奏《咸池》祭地时,演奏到第八遍时,就会召来地神现身。演奏乐舞确实能够感召神灵降世,亲身接受祭祀,这也是早期乐舞能够通神的力量所致。[12]

可见五帝时期,乐舞所蕴含的力量,一直到周朝时期,仍然非常强大,能够直接展现神迹,可以号令鬼神、引起大自然的共鸣,召来仙禽异兽,使百兽闻声起舞,使天下谐和安宁。

雩祭祈雨与巫舞

上古人类与天地神灵沟通的仪式,基本是通过「巫」来进行的,而「巫」往往是通过「乐舞」这个载体,来达到与天地神灵沟通与降神目地的。

上古时期的「巫」,与现代人心中那些处于社会底层、装神弄鬼,从事邪门歪道职业的巫婆神汉不是一个概念。远古时,只有精神专注、聪明智慧、光明圣洁、纯洁高尚的人,神明才会降在他身上,使他成为人与神沟通的媒介,这样的人男的称为「觋」,女的叫做「巫」。[13]

所以,上古的「巫」大多都具有神通、是具有超凡能力与智慧且能够通神的人,是神在人间的代言人。他们的社会地位非常高,受人敬仰,很多同时又是部落的首领,在部族和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发挥著重大的作用。

乐舞因为可以通神、降神,在当时便大量用于祭祀,于是便发展出了巫舞。

从商朝留下的甲骨文中,关于巫舞的记载很频繁,尤其在祭祀和求雨时,巫舞几乎是不可少的。「雩」是古时候求雨的一种祭祀,古时,凡大旱必定会举行「雩祭」来求雨。

隶舞是雩祭时所跳的巫舞,一般舞蹈者是由「巫」来担当的,有时帝王会亲自担当舞者的角色。如:「王乍盘隶」[14]、「戊子贞,王其羽舞,吉」[15]等,关于商王求雨,是商王亲自跳「隶舞」和「羽舞」的记录。

汤祷桑林 天悯大德降雨解除大旱

成汤建立的商朝遇上旱灾,成汤亲自前往桑林祈祷:「我一个人获罪于天,不可殃及百姓。」成汤剪下自己的头发,把手铐起来,把自己做为祭祀上天的祭品,很快天就下起了大雨。(汤王桑林祈雨,18世纪《彩绘帝鉴图说》)

历史上有著名的「汤祷桑林」的典故,最早起源于商朝开国帝王商

古籍《淮南子》、《吕氏春秋》、《尸子》等都有记载:商推翻了夏,即位之初,天下连续五年大旱,颗粒无收。命史官在郊外燃烧柴薪,以牛羊猪作为牺牲,祭祀上帝,乞求降雨。在祈祷时引咎自责,列举了六条自己可能犯的错误,哀求上帝赐福降雨,但毫无效果。

大旱延续到第七年时,民不聊生,又在桑林这个地方设坛,祭天求雨。史官占卜后说,要用活人作牺牲祭祀,上帝才肯降雨。说:「祈雨本来就是为民,岂可因此而害民?」便决定用自己充当牺牲。

他剪去头发指甲,沐浴洁身,再向上天祷告说:「我一人有罪,不能惩罚万民,如果万民有罪,都降在我一人身上,不要因为我一人的无能而伤害了百姓的性命。」祷告完毕便坐到柴堆上。正当巫祝要点燃柴薪时,大雨骤然从天而降,连绵几千里地,霎时间,百姓一片欢腾,作歌作舞颂扬的大德,这便是《桑林》之乐的由来。[16]

进退符合「乐」 活在一个「乐」构成的世界

《桑林》之乐到了周朝时,仍然十分流行。庄子在描述庖丁解牛时,曾说庖丁的刀法、动作、节奏等,完全合乎《桑林》乐舞,将《桑林》之乐用在了解牛上,真是将「乐舞」用活用神了。不光是庖丁如此,那个时代好像人人都这样。

《礼记﹒玉藻》中说:「古时候君子必须要佩戴玉佩。右边玉佩碰撞发出的声音应该是征音与角音,左边发出的是宫音与羽音,这样左右两边的玉佩在行走时就能发出音乐之声了。快走时要符合《采荠》之乐,慢行时要符合《肆夏》之乐。返身时所走的路线要符合规,呈圆形;转弯时所走的路线要符合矩,呈直角形。前进时,要将身体略俯,像作揖一样;退后时要微微仰起身子,这样,玉佩就会随著人体姿态的变化而发出谐和的乐声了。君子乘车的时候,能听到车上的銮铃、和铃的声音,步行的时候,应听到身上玉佩奏鸣的声音,因此一切邪念就不会进入君子的心中了。」[17]

玉舞人是汉代流行的组玉佩中重要的佩饰器,此时期制作的舞人舞姿颇有定式,一般都是著长袖衣,左或右袖高扬过头,另一袖下垂摆动成翻卷状,长裙曳地,细腰束带。此件玉舞人青白色泽,作工精细,于舞人头顶上方以及裙摆下缘各穿一小孔,便于佩带。类似的考古出土物多见于西汉的贵族墓中。(台北故宫博物院)

《周礼﹒大司乐》记载:天子慢走时要合乎《肆夏》的节奏,快走时要合乎《采荠》的节奏,乘车出行时也是这样。向后转、左右拐弯、下拜行礼等,都要合乎钟鼓的节拍。[18]

看到这些记载,往往会让现代人费解:这是一个对「乐」如何痴迷的社会啊!但,这就是我们高贵而又典雅的先祖们的真实生活写照啊。

那个时期,上至天子,下到平民百姓,时时都沉浸在「乐」中,处处都离不了「乐」,整个社会和国家都形成了一个由「乐」所构成的奇妙氛围,一个「乐」的世界。

过了近两千年后,孔子在齐国时有幸欣赏了《大韶》乐舞。欣赏完毕后,竟然心旷神痴,整整三个月口不知味,尝不出肉的滋味来,便感叹道:「没想到乐竟然能达到如此高妙的境界啊!」这就是《论语》中记载的「三月不知肉味」的典故。

孔子评价说:「《大韶》之乐,尽善尽美啊!」这也是尽善尽美成语的来源。[19]

(接下文:探究神传文化中的乐舞(下)

明慧网原文:
https://big5.minghui.org/mh/articles/2017/7/10/神传文化中的乐舞(上)-350607.html
https://big5.minghui.org/mh/articles/2017/7/11/神传文化中的乐舞(中)-350907.html
https://big5.minghui.org/mh/articles/2017/7/12/神传文化中的乐舞(下)-350906.html

注:(点击展开)

[1] 《毛诗序》:「情动于中而形于言,言之不足故嗟叹之;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;咏歌之不足,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。」
[2] 《世本﹒帝系篇》:「女娲氏命娥陵氏制都良管,以一天下之音,命圣氏为斑管,合日月星辰,名曰充乐。既成,天下幽微,无不得理。」
[3] 《吕氏春秋﹒古乐篇》载: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,多风而阳气蓄积,万物散解,果实不成,故士达作为五弦瑟,以来阴气,以定群生。
[4] 《吕氏春秋﹒古乐篇》载:「昔阴康氏之始,阴多滞伏而湛积,阳道壅塞,不行其序,民气郁阏而滞著,筋骨瑟缩不达,故作为舞以宣导之。」
[5] 《周礼﹒大司乐》:乃奏黄钟,歌大吕,舞《云门》,以祀天神。乃奏大蔟,歌应钟,舞《咸池》,以祭地示。乃奏姑洗,歌南吕,舞《大韶》,以祀四望。乃奏蕤宾,歌函钟,舞《大夏》,以祭山川。乃奏夷则,歌小吕,舞《大濩》,以享先妣。乃奏无射,歌夹钟,舞《大武》,以享先祖。凡六乐者,文之以五声,播之以八音。
[6] 《韩非子》:昔者黄帝合鬼神于西太山之上,驾像车而广蛟龙,毕方并辖,蚩尤居前,风伯扫进,雨师洒道,虎狼在前,鬼神在后,腾蛇伏地,凤凰覆上,大合鬼神,作为《清角》。
[7] 《吕氏春秋》:帝喾命咸黑作为声歌──九招、六列、六英。有倕作为鼙鼓钟磬吹苓管埙箎鼗椎钟。帝喾乃令人抃或鼓鼙击钟磬,吹苓展管箎。因令凤鸟、天翟舞之。帝喾大喜,乃以康帝德。
[8] 《吕氏春秋》:帝尧立,乃命质为乐。质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作歌,乃以麋置缶而鼓之,乃拊石击石,以像上帝玉磬之音,以致舞百兽。
[9] 《尚书﹒皋陶谟》:夔曰:「戛击鸣球、搏拊、琴、瑟,以咏。祖考来格,虞宾在位,群后德让。下管鼗鼓,合止柷敔,笙镛以间。鸟兽跄跄,《箫韶》九成,凤凰来仪。夔曰:「于!予击石拊石,百兽率舞,庶尹允谐。」
《帝王世纪》:烝民乃粒,万邦作乂,庶绩咸熙,乃作《大韶》之乐,《箫韶》九成,凤凰来仪,击石拊石,百兽率舞。故孔子称《韶》尽美矣,又尽善也。(《太平御览》引)
[10]《周礼﹒大司乐》:凡六乐者,一变而致羽物及川泽之祇。再变而致裸物及山林之祇,三变而致鳞物及丘陵之祇,四变而致毛物及坟衍之祇,五变而致介物及土祇,六变而致像物及天神。
[11]《周礼﹒大司乐》:圜钟为宫,黄钟为角,大蔟为征,姑洗为羽,雷鼓雷鼗,孤竹之管,云和之琴瑟,《云门》之舞;冬日至,于地上之圜丘奏之,若乐六变,则天神皆降,可得而礼矣。
[12]《周礼﹒大司乐》:函钟为宫,大蔟为角,姑洗为征,南吕为羽,灵鼓灵鼗,孙竹之管,空桑之琴瑟,《咸池》之舞;夏日至,于泽中之方丘奏之,若乐八变,则地示皆出,可得而礼矣。
[13]《国语》:古者民神不杂。民之精爽不携贰者,而又能齐肃衷正,其智能上下比义,其圣能光远宣朗,其明能光照之,其聪能听彻之,如是则明神降之,在男曰觋,在女曰巫。
[14]见《殷墟书契前编》4.16.6
[15]见《殷墟书契前编》60.20.4
[16]《淮南子﹒主术训》:商史纪,成汤时岁久大旱。太史占之,曰:「当以人祷。」汤曰:「吾所以请雨者,人也。若必以人,吾请自当。」遂斋戒、剪发、断爪,素车白马,身婴白茅,以为牺牲,祷于桑林之野。以六事自责曰:「政不节欤?民失职欤?宫室崇欤?女谒盛欤?包苴行欤?谗夫昌欤?」言未已,大雨方数千里。
《管子﹒轻重篇》:「汤七年旱,民有无粮卖子者。」
《汉书﹒食货志》:「尧、禹有九年之水,汤有七年之旱。」
《吕氏春秋﹒顺民》:昔者汤克夏而正天下,天大旱,五年不收,汤乃以身祷于桑林,曰:「余一人有罪,无及万夫。万夫有罪,在余一人。无以一人之不敏,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。」于是翦其发枥其手以身为牺牲,用祈福于上帝,民乃甚说,雨乃大至。则汤达乎鬼神之化、人事之传也。
《尸子》记载:「汤之救旱也,乘素车白马,著布衣,身婴白茅,以身为牲,祷于桑林。」
[17]《礼记﹒玉藻》:「古之君子必佩玉。右征角,左宫羽。趋以《采齐》,行以《肆夏》,周还中规,折还中矩。近则揖之,退则扬之,然后玉锵鸣也。故君子在车,则闻鸾和之声,行则闻鸣佩玉,是以非辟之心无自入也。」
[18]《周礼﹒大司乐》:教乐仪,行以肆夏,趋以采荠,车亦如之。环拜以钟鼓为节。
[19]《论语》:子在齐闻《韶》,三月不知肉味。曰:『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!』

(本文主图来源:神韵艺术团)

世局纷乱、灾异频仍、真假难辨⋯⋯
寻觅中,访问明慧之窗,让光明与智慧注入心田。

感谢您支持明慧之窗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