甚么是真正的「传家宝」?

甚么是真正的「传家宝」?

文/起慧(明慧之窗记者李佳编辑)

现在社会上有一些高官富贾家缠万贯,认为留下钱财就是对后世子孙最大的保障,然而事与愿违,出现子孙争夺遗产的事件,亲人间对簿公堂、恶言相向;这令许多人感到茫然,也在寻求答案:到底留甚么给子孙最好?甚么是真正的「传家宝」?

我们来看看几位历史名人的见解。

不以家产让子孙怠惰、犯错

疏广是西汉时人。他自幼好学,早年家居教授学生,门下弟子众多。后经朝廷征召,汉代贤君宣帝对他十分器重。让他先后出任博士、太中大夫、太傅等职,声誉卓著,屡获赏赐。

他认为「知道满足就不会蒙受羞辱,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遭遇危险」,「功成身退合乎天道规律」。《汉书》记载,他任太子老师(太傅)的五年间,太子才十二岁就已经通晓《论语》和《孝经》。于是他主动提出退休。皇帝赐给他黄金二十斤,太子又多赐给他五十斤。

疏广回到家乡后,经常让家人摆酒席宴请族人、朋友,打算把金子都用光。过了一年多,疏广的子孙私下对一位疏广信任的同辈老者说:「子孙们希望大人能留下一些家产,但如今大人经常花钱宴请宾客,家财将要用尽,请您帮忙劝说大人。」老者就对疏广转达子孙们的想法。

疏广回说:「我难道糊涂到不顾念子孙了吗?原本家中就有些田地,子孙只要辛勤劳作,足够衣食无忧,过著跟普通人一样的生活。如果家中财富有余,只会让子孙怠惰。贤能的人有过多财富,就会放弃自己的志向;愚昧的人有太多财富,就会增加他们的过失。」

「况且,富人常是众人忌妒怨恨的对像。我既没有甚么可以教导子孙的,也不想增加他们的过错而招致怨恨。再说,这些黄金是圣明的君主赏赐供给我的,所以我乐于与乡亲、宗族们共同分享圣上的恩赐,以此度过我的余生,不也可以吗?」

留下节俭可让子孙不匮乏

《汉书》记载,汉朝开国第一功臣萧何,是个勤俭节约、深谋远虑的人。当年刘邦攻进秦国都城时,将士们都忙著抢夺金银财宝,只有萧何赶忙去收取秦国的地理图册、文书、户籍等档案,之后刘邦利用这些档案,全面了解天下的山川要塞、户口及财力物力分布,对一统天下起了关键作用。

萧何为子孙打算也是深谋远虑。他购买田宅时一定选择荒凉偏僻的地方,家里也很少修建屋舍。萧何说:「如果我的后代贤明,他们就会仿效我俭朴的作风,因而一生不虞匮乏;即便不贤明,我为他们买的那些不起眼的田产,也不会招来有势力家族的抢夺。」萧何过世后,两个儿子都封侯,一生无虞。

萧何说:「如果我的后代贤明,他们就会仿效我俭朴的作风,因而一生不虞匮乏。」(《孝经・庶人章》 公有领域)

留下廉洁可以让子孙被敬重

《后汉书》记载,东汉名臣杨震,官至太尉。杨震任涿郡太守任内,公正廉明,从不接受私人请托,平日家中粗茶淡饭、不乘马车,生活俭朴。

他的一些老友与长辈,建议他添置产业留给子孙,杨震说:「让后世的人称他们是清白官吏的子孙,这不就是最好的遗产吗?」后来,杨震长子官至富波相,中子官至太尉,少子励学博闻,为世人所称赞。

《随书》记载,隋朝时人房彦谦,曾担任监察御史,在全国官员考核中,因为他清正廉洁,被评为天下第一。房彦谦有祖传产业,家境富裕,但他把财富看得很淡,将家产和俸禄全都用来救济亲朋好友,家里没有多余的钱财,所以生活俭朴,甚至常有物质匮乏的时候,但他却怡然自得。

房彦谦曾经对他的儿子说:「人家都因为官俸而富裕,只有我因为当官而贫穷。我能留给子孙的遗产,就只有『清白』二字了。」后来他的独子房玄龄,成为唐朝开国功臣、名相,受封梁国公。

积德可以福荫子孙

宋代名相司马光在《家范》中说:「没有祖辈不希望造福后代的,可是真能做到的却很少,因为多数人只懂得多积钱财给后辈,以为这样可以让子孙有享用不尽的财富。然而因为他们不懂得教育子孙为人处世的道理,最后,他们几十年辛苦所积累的财富,被子孙在几年内挥霍殆尽。子孙们还嘲笑祖辈愚蠢,不会享受。」

司马光又说:「古代圣人留给子孙『德和礼』,贤人则留给子孙『廉和俭』。例如周朝的先祖后稷、公刘、太王、王季、文王造福百姓累积功德,所以庇荫后代周武王取得天下。」亦即,财富在身外,来来去去,但德、礼、廉、俭却带在身上,影响人的一辈子,而祖辈积德则可以福荫子孙。

结语

依照古代圣贤们的经验与智慧,身教以节俭、廉洁等美德,做善事、为子孙积德,是留给子孙最好的遗产。

【关联文章】
九九话重阳

【延伸阅读专辑】
道德传家
德行典范
儿童教育
中华传统女子美德

明慧网原文:
https://big5.minghui.org/mh/articles/2023/7/17/留甚么给子孙最好--463058.html

(本文主图来源:《升平乐事图》,台北故宫博物院)

世局纷乱、灾异频仍、真假难辨⋯⋯
寻觅中,访问明慧之窗,让光明与智慧注入心田。

感谢您支持明慧之窗!